徐虹雨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5 17:15:32
徐虹雨(左)徐莞清(右)
作者简介:
徐虹雨,常德市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毛泽东文学院学员。她已出版书籍6本,其中3本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社科普及读物,2本获得全市原创文艺奖。其中报告文学书籍《军歌嘹亮》入选2019年度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创作项目、湖南省作协深入生活创作项目。
《名城之恋》2012年由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出版,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社科普及读物,获得常德市原创文艺奖。
音频朗读者简介:
徐莞清,常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干部,文化部朗诵考级、少儿播音主持考级高级教师、湖南文理学院语言艺术中心艺术指导,曾获央广第五届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总决赛配音组优秀奖,喜马拉雅A+优质主播,喜播教育官方点评官,有声书代表作《东京八平米》《痛快的日子》等。
葵花井:守望没落王朝的背影
走进常德市第一中学,在绿树掩映中,绕过挂着一串串绿叶的古银杏树,顺着斑驳的墙垣往更深处探寻。爬山虎栖息的围墙上零星地点缀着一些早开的迎春花,在红绿掩映的藤蔓里,明朝古井——葵花井便静卧其中。
沿着被岁月刻下道道痕迹的井圈,朝里望去,井水如深邃的眼睛,望不到底,墨绿色的青苔爬满井壁,斑驳古旧如同历史。春风轻抚,迎春花缓缓飘落,有的随风飘散,有的跌入井中,轻轻拂动古井的陈年记忆。
时光回到了500多年前的大明王朝。明宪宗有14位皇子,朱佑枢(1485—1539)是第13子。 弘治四年(1491)朱佑枢被明孝宗封为荣庄王,封地为常德府。同年八月,常德武陵奉命兴建荣王府,但朱佑枢并未就藩,而是滞留京城。弘治十一年(1498),工部奉命拓修荣王府,朱佑枢依然留京。正德三年(1508),朱佑枢在朝廷压力下,离开京城,到常德就封。正德四年,荣王府“复命郎中张谧重修”。重修后的荣王府规模宏大,按照京城王宫的模式,外修王城,内设王宫,外缭以红墙。
据史料记载,距离现常德市第一中学大门两公里处的青阳阁就曾是荣王府内宫梳妆处,现在变成了商业街和菜市场,鱼肉的腥味、瓜果的甜香取代了胭脂红粉的迷醉。清嘉庆年间,在青阳阁西街建考试院时,还曾在民舍内掘得大磉墩十余尊,庞大的磉墩曾支撑过王府的雕栏画栋、盛世荣华。
荣庄王朱佑枢及其子嗣在常德总共生活了135年,荣王府的主人相继为荣庄王朱佑枢、荣恭王朱载墐、荣定王朱翊珍、荣简王朱常溒、荣宪王朱由枵、荣王朱慈炤。特别是朱佑枢在世时,他的几个儿子被封为王,就在古井周围,曾出现过一座亲王府与四座郡王府同处一城的繁盛气象,这成了常德这座远离京畿的内陆重镇带有王者气质的历史一瞬。
荣王府大院的奢华,掩不住明朝皇帝更替带来的隐忧与危机。朱佑枢在世短短54年间,先后有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四位皇帝继位,每一位新皇帝历经惊心动魄的皇位争夺战继承大统,藩王们都提心吊胆,不知明夕是何夕。
尽管如此,藩王依然是自己封地领域里的皇帝,显要、尊贵。
为了减少王权对皇权的威胁,明朝规定不许亲王同时朝觐,只能一个亲王来朝, 回到封国后,下一个亲王才能来朝,而且留京时间不能超过十天,以防藩王与朝臣勾结作乱。明成祖朱棣便是藩王发动“ 靖难之役 ”而夺位登基,故而对外藩控制愈加严厉。
远离京畿的藩王们,大多追求享乐、日日饮酒、夜夜笙歌。宗室成了不稼不穑、不狩不猎、啖脂吸膏、被软禁于封地的寄生阶层。荣王在常德 135 年间,造福封地、福祉人民之举,在浩如烟海的史籍记载中几乎是一片空白,被记录下来的多是些王府贵人们的吃喝玩乐。他们最大的功劳便是将许多剧种带到了常德,促进了当地戏曲的繁荣。
荣王府第三任主人朱翊珍便一生酷爱戏曲,“音律刻漏,咸究厥妙”,曾手订《中原音韵》一书,还能自制新曲。龙膺《东邸侍宴》诗云:“幽兰度曲舞阳阿,乐府亲翻子夜歌。足捧雕竿盘弱黛,指陈琼桂奏轻娥。”《祭荣定王殿下文》称王府:“鱼龙角牴,百戏毕呈”,歌舞戏曲盛极一时。遥想当年,荣王府内鼓乐齐鸣,好一派升平气象,鼓乐欢腾的音符掠过葵花井,想必井水都是欢快的。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莺歌燕舞、望峰息心,最终也难逃改朝换代、不易善终的悲惨结局。这是封建王朝摆脱不了的悲情宿命。明崇祯十六年(1643)十月,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攻入常德,代表封建王权的荣王府在劫难逃。王府繁华从此落尽,荣王府最后一任主人朱慈炤携母仓皇出逃,不知所终,宫娥彩女们则流落街头,沦为娼妓。
明朝覆亡后,荣王府曾作为清巡抚翟浩的私宅,后又几易其主,直至湮灭。十多年前,葵花井被一片即将拆迁的民宅包围,老人陈瑞生是当地公认的古井看护者,他的家与古井仅一墙之隔。滋养过王室贵族的葵花井给小巷中凡夫俗子们同样的清凉。几床破旧的棉絮,一堆关于古井的点滴回忆,便是陈瑞生老人的家当。2004年,老人的房子被纳入拆迁范围。人搬走,古井依在。临走,陈瑞生老人用一个圆形的大盖子盖在井圈上,并交代前来拆迁的工作人员不要把石头、砖瓦落入井中。
葵花井记录了135年荣王府的盛衰,也留存了无数寻常人家儿时的美好记忆,镌刻着常德前行的历史轨迹。常德新城的主人将它保存了下来,将葵花井纳入常德市第一中学扩建的范围,并对古井周围的环境进行了美化,新修了井壁顶部,设葵花叶纹饰,添石质栏杆,上书篆体井名,栏杆上雕刻葵花朵朵,并在井的栏杆四角砌石狮四尊。
与古井相伴多年的银杏树高大而坚硬,向空中努力伸直的枝干上,结着一串串细小的绿叶,活泼又盎然,相传此树是荣王亲手所植。
四五百年间,季节的轮回早已把植树的人化作尘泥,昔日的楼台亭阁已成窗明几净的教室,轻歌曼舞换做琅琅书声,没落王朝的贵族气息早已被浓浓的书卷气息所取代。只有葵花井,阅尽王府几多欢喜悲忧,在天地一角,静静地守望着那个曾经给常德带来王气的历史背影。
葵花井,相传井中常现葵花,舀入瓢中则瓢中有葵,注入桶中则桶中带花。如今,人们放下长着青苔的井绳,舀起井水,却早已不见了水中的葵花,莫不是也随着王府的王气,一并消散在历史里?
责编:马曼雅
一审:马曼雅
二审:鲁融冰
三审:廖声田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