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5-09-15 15:56:07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李志慧
“苔花如米小,也能绽春光”,这是祁阳市文明铺镇牛筋塘完小校长唐智琴深耕乡村教育39年的真实写照,她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热爱的乡村教育事业,用行动诠释着一名乡村教育工作者的坚守与担当。
文明铺镇牛筋塘完小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小规模寄宿制学校,交通不便。刚参加工作不久,唐智琴就曾在此工作两年,2010年她选择再次回到这所学校。彼时,学校仅有8名老师,其中50岁以上的老教师有5人,学生生源流失严重,群众对学校缺乏信任,不少家长纷纷将孩子送往外地求学。
2011年,唐智琴担任牛筋塘完小校长。当时的校园,校舍破败、设施陈旧,校门口路面泥泞不堪,旱厕异味刺鼻,家长们怨声载道。面对发展困境,在各级部门支持下,唐智琴带领学校开启蜕变之路:推进修缮工程,2011年,硬化校门口20米大道和高低不平的厨房,彻底改变“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状况;落实民生工程,2012年—2014年,争取资金并联合镇村党委筹款,新建校门、围墙,修建外操场、水井,2015年完成厕所改造,建成水冲式厕所,2016年完成标准化厨房改造并投入幼儿班设施建设,解决师生基本生活需求;升级硬件设施,2023年竣工的宿舍楼为留守儿童提供了温暖港湾。2025年暑假,学校新铺塑胶操场、建设停车场、安装电动式大门。
优良的办学条件能吸引学生,而优质的教育质量、贴心服务和优秀教师队伍才是留住学生的关键。唐智琴坚持一线教学,在一年级新生班和高年级毕业班循环执教,以实际行动践行“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她的带动下,学校青年教师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付超老师十多年坚守教学一线,哪里缺岗就去哪里,兼顾后勤与教学工作;来自耒阳的徐利香老师,大学毕业便扎根该校,即便结婚生子、家中遭遇重大困难,也从未影响学生学习;教师尹科为助力学生学业,牺牲双休日和节假日无偿补课、提供食宿,曾遭家长误解却始终坚持;陈琦老师用自己孩子的衣物、钱粮温暖学生;龚子玉、桂彬宁老师教学能力突出,爱生如子;李春老师为学生带来艺术启蒙;李豪杰、李立四夫妇及唐伟、邹得玲老师,主动来校支教。正是有这样一支为留守儿童默默付出的教师队伍,学校连续多年在镇、县、市级教学质量检测中名列前茅,赢得家长信任,甚至吸引外乡镇学生前来就读。
2016年,在学校已开展舞蹈、篮球、绘画等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唐智琴与老师们萌生组建学生乐队的想法。面对质疑,他们坚定认为乡村教育不能只让孩子埋头读书,更需艺术滋养。于是,“小苔米乐队”应运而生。没有专业教师,老师们就自学后再教学生;缺少乐器,大家多方筹措、争取支持,甚至自掏腰包。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 年,乐队器乐表演获祁阳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学生器乐组一等奖;2024年元旦,器乐合奏《野百合的春天》又斩获永州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器乐类小学组第一名。这支42人组成的乐队,不仅为学生打开艺术大门,更让孩子们领悟“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人生哲理。
乡村教育并非城市教育的附属品,它有着独特的价值与生命力。唐智琴表示,只要有学生、有需求,她和团队将继续坚守乡村教育这片希望的田野,不辜负父老乡亲与各级领导的重托,用师者仁心描绘最美的乡村教育图景。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彭静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