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5 14:12:26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家璇
9月15日早六点三十分,汝城县一中校园还笼罩在薄雾中,高一(2509)班的教室里已经亮起了灯。廖雄波站在讲台前,看着学生们陆续走进教室。他的目光在一个空座位上停留了片刻——那是小宇曾经坐过的位置。
27年前,也是这样一个清晨,年轻的廖雄波坐在教室里,听着他的语文老师讲解《红楼梦》。
那一刻,文字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他面前展开一个瑰丽的世界。“老师的声音很温和,但他念出的每个字都像种子一样,落在我们心里。”
廖雄波回忆道,“就是在那时,我决定也要成为这样的人。”
这个决定,让他坚守讲台27年。
“老师,我们组的策展方案遇到了问题。”一个声音将廖雄波从回忆中拉回现实。几个学生围着他,七嘴八舌地讨论着“红楼美食”策展项目的困难。
这是廖雄波最新设计的教学创新——让学生以策展人的身份重新解读《红楼梦》。
“说说看,你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廖雄波耐心地听着,不时提出建议。他注意到站在最后面的女生小雯欲言又止。这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总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下课后,廖雄波特意留下小雯。“你的读书笔记写得很有见解,特别是关于刘姥姥进大观园的那段分析。”他说着,从抽屉里拿出一本《中国饮食文化史》,“这本书可能会给你们组的策展带来一些新灵感。”
小雯的眼睛亮了起来,小心翼翼地接过书,像捧着什么宝贝。
这种细微的观察和关怀,来自廖雄波多年前的一段经历。
那时他班上有个叫小宇的学生,沉迷网络,成绩垫底。多次谈心无果后,廖雄波几乎要放弃了。直到有一天,他在小宇的作文里发现了一段关于古典美学的精彩论述。
“我发现他作文里流露出对美学的浓厚兴趣。”廖雄波回忆道。他找来有关美学的书籍,“顺便”与小宇分享自己的见解。没有说教,只是真诚的交流。
渐渐地,小宇开始改变,后来甚至主动担任班级语文兴趣小组的组长,负责给大家分享语文“冷知识”。
小宇做得异常认真,获得了同学们的第一次真诚掌声。从此,他为了能更好地“服众”,开始主动学习,成绩稳步提升,最终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
“那次转变让我明白,每个学生都需要被看见、被点燃。”廖雄波说。
正是这种理念,让他在年级组管理中特别注重尊重个体、凝聚共识。
去年学校推行“高效课堂”改革时,一些老教师不理解,认为这是“花架子”;而学生则私下反映课堂沉闷,渴望更多互动。
“高效课堂的本质是‘学生学得高效’,而不是追求固定流程。”廖雄波没有强令执行,而是先分别召开师生座谈会,真诚倾听各方诉求。“各位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才是高效的基石,新模式只是为了让你们的宝贵经验更好地被学生吸收。”
接着请一位骨干教师和一位青年教师组成“师徒搭档”,共同设计一堂“融合课”。
那堂课,骨干老师先用扎实的讲授梳理知识框架,青年教师则组织小组讨论突破难点。课后研讨时,老师们亲眼看到:小组讨论用在难点突破上效果显著,而精讲点拨在知识梳理环节效率更高。
“原来不是要我们抛弃多年的教学经验,而是找到更合适的授课方式。”多位教师在研讨会上感慨道。最终,年级形成了“因课制宜、百花齐放”的共识,既落实了课改要求,又尊重了教师的教学自主权。
放学铃声响了,廖雄波却还在办公室里。小雯和她的策展小组正在为第二天的“红楼微展览”做最后准备。
“老师,我们想用短视频展示贾府的宴席场景,”小雯主动介绍道,“还要配上《红楼梦》中的诗词解说。”
看着小雯自信的神情,廖雄波想起了小宇毕业时留下的那句话:“老师,谢谢您没有放弃我,是您让我找到了丢失的自己。”
夜幕降临,廖雄波最后一个离开校园。他望了望教室的灯光,轻声说道:“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我愿永远做一名点灯人,照亮学生前行的路。”
27年来,这盏灯始终亮着,照亮了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成长之路,也照亮了他自己作为教育者的人生旅程。在点亮他人梦想的同时,他也在不断地遇见更好的自己。
责编:刘家璇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