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 2025-09-15 12:09:08
记者 鲁红 通讯员 叶志强 罗丹 苏艳敏 摄影 谭孟春
健康是幸福之基。当前,人民群众对于健康有了更高要求,期盼能够就近、就便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然而,优质医疗资源往往集中在上级医院,群众实际需求却更多沉淀在基层。如何围绕群众需求出发,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提供就近就便系统连续的卫生健康服务?
湘潭按照“把一个区域当作一个医院来打造”的区域医疗规划理念,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深入推进矩阵式医联体建设,构建区域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畅通分级诊疗路径,扎实推动医学学科建设,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图为2024年7月,湘潭市委书记胡贺波(时任湘潭市委副书记、市长)赴市城市医疗集团现场调研。
在城区——建设医疗高地,依托湘潭市城市医疗集团,联动国家和省级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做强区域龙头医院,打造区域医疗中心,提升重点专科服务能力,实现“大病不出市(县)”;市妇幼保健院、市五医院、市六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口腔医院突出专科特色,分别牵头建设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医养结合、中医和口腔专科联盟。
在县域——夯实基层基础,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健全市县联动的双向转诊机制,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筑牢基层医疗卫生网底,持续增强基层和农村的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常见病不出乡(镇)、小病不出村”,让群众健康更有“医”靠。
建设城市医疗集团,打造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在城市区,由市中心医院牵头,联合3家综合医院、协同6家专科医院及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联系2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湘潭市城市医疗集团,落实各级各类医院功能定位,做强市域龙头医院——市中心医院。通过“三个一体化”(即医疗、信息、药品耗材设备管理一体化)和“六个共享中心”(即心电、检验、影像、病理诊断、后勤总务、消毒供应)建设,实施医保总额预算统筹管理,实现了信息互联、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资源下沉共享,有效推动分级诊疗落地。医疗集团“数字驾驶舱”实时展现改革成效:心电中心2024年完成远程诊断超3万例,影像中心接入8家医院,日均处理影像6000余例,累计互认节约群众费用136万元;病理中心聘请美籍专家常驻指导,标本冷链配送全程溯源,重复检查率下降 30%……数智赋能正加快区域资源整合与高效协同,绘就出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幸福图景。
加强国省重点专科建设,推动学科融合发展和能力提升,全力打造区域医疗中心。近3年来,投入1.2亿元支持国家、省、市级重点学科建设,培育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培育)项目7个、省临床重点建设项目49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3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29个。建立人才专项资金池,培育医卫高层次人才和骨干人才50名、引进高层次医学人才236名。市政府与湖南大学合作共建湖南大学直属附属医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宏灏湘潭研究所、国医大师刘志明工作室、全国名老中医黎月恒教授传承工作室相继落户。
组建多个专科联盟,实现资源下沉与效能提升。湘潭市妇幼保健联盟构建“3+2+1”纵向联合模式,现有34家成员单位,培养妇幼专干81名,每年派出专家3000余人次帮扶基层,2024年上转、下转人次分别增长30.38%和43.1%;中医联盟由市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现有30家成员单位,以“三优三联”“共推共享”模式推动基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精神卫生专科联盟由市第五人民医院牵头组建,现有12家成员单位,建立专科联盟内各单位分工合作、分级协助的工作机制,打造精神卫生闭环管理体系;口腔专科联盟整合区域内口腔医疗服务资源,构建以大专科为核心、小综合为支撑的口腔医疗服务新格局,实现口腔健康服务从“分兵作战”转向“系统协同”的全链条全周期管理。
成立大病管理和特需医疗服务中心,逐步实现“大病不出市”的目标。该中心联动国内外知名专家,构建远程会诊与手术支持网络,组建12个市级专病管理团队,提升大病专科诊疗能力,完善大病多学科会诊机制,建立大病咨询管理服务机制;同时,在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设立分中心,强化城市医疗集团与县域医共体之间的协作,完善大病救治市县联动机制,增强基层大病管理能力。通过专家下沉、远程医疗、双向转诊、学科共建等合作,落实分级诊疗,让基层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乃至国内外知名专家团队的优质诊疗服务。
湘潭县:重塑县域医疗新格局,推动“大急诊+多专科”协同发展
湘潭县推进国家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建立县乡一体、上下联动的县域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县人民医院作为医共体龙头单位,围绕“大急诊大急救”理念与多专科协同,通过体系创新、技术突破和资源整合,增强急危重症与专科疾病救治能力,实现资源下沉和患者回流,形成可复制的“莲乡经验”。
构建智慧高效急救体系,实现“上车即入院”。建成“1+3+7+N”急救网络,打造城区10分钟、乡镇30分钟医疗急救圈。率先完成救护车5G改造,实现“院前-院内-院间”全流程可视化指挥。2024年急危重症接诊占比提升至16.76%。依托“心电一张网”完成基层免费远程心电诊断11.79万例,筛查心梗等急症5.14万例,阳性率43.6%;远程影像诊断1.4万例次,6家乡镇卫生院通过胸痛单元验收。
▲图为湘潭县紧密型医共体远程心电诊断中心。
打造专科技术高地,提升重症救治水平。肾内科成立血管通路管理小组,开展PTA术及日间手术255例,成功率达96.4%;推广“注水法”腹膜透析置管术,缩短手术时间,减小切口,降低并发症,提升患者舒适度。依托CRRT技术成立重症MDT团队,建立标准化流程与医保报销机制,有效降低外转率,减轻患者负担。
建设康复医学中心,优化服务能力。康复医学科开设5个亚专科组,融合中医与现代康复技术,外埠患者比例增至1.86%。心脏康复中心获“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建设单位”称号。药学服务实现全程化管理,2024年抗菌药物使用率降至43.98%,西成药品收入占比降至21.19%。
湘乡市:县域医疗“一盘棋”,群众家门口享优质医疗服务
2025年5月,湘乡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揭牌成立,通过创新机制、资源下沉、技术赋能三大举措,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惠及全市70万群众。
▲图为湘乡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揭牌仪式现场。
构建合理分级诊疗体系,打通就医“高速路”。湘乡市人民医院牵头成立大病管理服务中心湘乡市分中心,与湘潭市城市医疗集团建立双向转诊通道,筑牢县域大病救治网。县域医共体内转诊无缝对接,启用“免挂号费双向转诊”模式,实现“上转优先救治、下转专家跟踪”,推进“常见病不出县、大病不出市”分级诊疗体系建设。
数字赋能基层,织密健康“防护网”。6月25日,湘乡市医共体远程心电、影像诊断中心揭牌,医共体牵头医院全天候提供远程诊断服务,即时检查、诊断与数据共享。远程心电、影像诊断中心覆盖绝大多数成员单位,每月完成远程诊断上千余人次,实现基层就诊、上级诊断同质化目的。
人才造血基层,激活服务“新动能”。创新“学科共建+组团帮扶”模式,湘乡市人民医院与潭市卫生院共建心血管内科,联合山枣卫生院打造综合诊疗科,填补基层技术空白。近两年湘乡市选派13名“第一书记”驻守基层卫生院,“专家常驻、技术落地、群众受益”的基层医疗新生态正在形成。
韶山市:“三个转变”破局县域医改,探索健共体建设新路径
近年来,韶山市创新构建以健康为中心的县域紧密型健康共同体,以“三个转变”破局县域医改——从原来布局分散、各自为政的医疗机构转为紧密型健康共同体;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卫健行政部门部分管理职能下放给总医院,从行政主导转为专业治理。2024年,韶山市基层诊疗量占比三年前提升5.62个百分点,健共体医保基金年度结余超千万元。
重构服务体系,打造“放管服”改革的健共体样本。韶山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为健共体总医院,牵头统筹疾控、妇幼及基层医疗机构,构建“1个总院+4个分院+33个村卫生室”的三级健康服务网络。建立“双轨运行”机制——由分管副市长牵头健共体管委会负责政策协调,总医院牵头,理事会负责具体运营,形成改革合力。卫健部门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宏观布局与政策引导;总医院负责业务管理、质量控制和效率提升。行政部门考核总医院,重点关注高质量发展和群众、医务人员满意度;总医院考核基层机构,侧重医疗质量、核心能力及慢病管理等临床指标。
推动资源下沉,实行医保总额预算与健康包保制。将韶山市城乡居民、职工医保基金和其他专项资金整体打包预付,实行“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由总医院统一结算。推行“县管乡用、乡聘村用”编制改革,总医院下派副高以上专家定期坐诊,专科医生全面融入52支家庭医生团队,推动管理、人员、技术、服务“四个下沉”,使优质医疗资源直达村组。2024年,韶山市医保基金结余1080万元,健共体总医院药占比由2021年的近40%下降至2024年不到30%,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36.4%。
▲图为韶山市“韶小卫”健康宣讲队为社区居民开展义诊活动。
率先推出医防融合与社会共治——“韶小卫”。实体化运营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组建健康管家志愿者团队,建立健康小屋与驿站,配备自检设备,引导群众定期开展健康管理,与家庭医生团队协同开展工作。“韶小卫”健康宣讲队研发慢病课程近30个,深入基层普及健康知识,推动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责编:袁小玉
一审:袁小玉
二审:王璐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