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平:深耕财务信息化 赋能职教新发展

  科教新报   2025-09-15 11:03:52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余新枝

在数字化浪潮席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师刘志平,立足本职岗位,结合教学实践,在财务信息化管理与职业教育改革领域展开积极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果。

现状透视:系统分散制约效率,业财分离形成壁垒

刘志平通过研究与观察发现,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一些共性挑战。系统分散、数据孤岛现象较为普遍,例如预算管理、会计核算、收费管理、资产管理等系统往往独立运行,缺乏有效整合,导致数据重复录入、信息传递滞后。业务与财务流程脱节问题显著,报销审批、合同支付等环节仍需大量线下流转与纸质单据,未能实现全流程线上化与高效协同。此外,智能化应用深度不足,财务分析、风险预警、决策支持等高级功能运用有限,对管理效能的提升作用有待加强。这些问题制约了资源配置效率和服务响应速度。

策略探索:强化全局设计,推动融合与创新

针对上述现状,刘志平在其参与的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课题《湖南省民办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优化研究》(项目编号:XJKX23B058)及相关思考中,提出了优化建议。强化全局规划与系统整合是关键,应打破部门壁垒,构建或升级一体化的财务信息平台,实现核心业务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深化业财融合是核心路径,需重构流程,将财务管控点前移并嵌入业务发生端,例如推动线上报销审批、电子发票验真查重、合同支付联动等,提升协同效率。提升智能化水平是重要方向,探索应用大数据分析进行预算执行监控、成本效益评估,利用规则引擎加强风险自动管控。其关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研究成果也为高校优化提供了借鉴,强调了系统集成、数据治理和风险防控的重要性。

人才支撑:培育复合型队伍,党员先锋助推实践

刘志平认为,优化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离不开复合型人才的支撑。当前既精通财务管理又掌握信息技术、具备数据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相对短缺。高校需要加强此类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同时加大对现有财务人员的数字化技能培训力度。作为荣获所在单位2025年“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教师,刘志平积极将科研思考融入育人实践。他关注到职业教育在培养此类人才中的作用,其参与的“1+X”证书制度课题研究,正是探索如何将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应用能力融入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民办高职院校输送适应信息化需求的财务人才提供方案。他也在后续学术交流中持续关注这一领域,体现了党员教师立足岗位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担当。

刘志平的研究与实践,体现了基层教育工作者对财务管理信息化这一时代命题的敏锐洞察和务实探索。他的工作不仅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也为推动高校财务管理数字化转型、提升治理效能贡献了有价值的思考与建议。表示,今后将继续结合专业特长,深入开展应用型研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彭静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