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辰溪抗战照片背后的故事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5 10:41:25

文/ 唐瑜

暮去朝来,岁月如梭。在中国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美国国家档案馆公开展示了馆藏的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拍摄的大量历史照片,其中有一张照片下面附有一段简短的文字:“1945年7月30日,这个藏在岩石后面的、在近乎垂直的山坡上的两层建筑,是中国第11兵工厂的图书馆,位于湖南省辰溪城附近。”

11兵工厂, 既是辰溪孝坪军工企业云箭集团的前身——抗日战争中湖南省境内唯一的一家兵工厂。

(80年前,美国通讯兵拍摄的第十一兵工厂图书馆)

这张拍摄于80年前,至今仍十分清晰的照片中,一个身材清瘦的男子,右手打着黑伞,正沿着青石板铺成的“之”字形台阶走向兵工厂的图书馆——那一栋就绝璧、依崖洞而建的两层楼木板房子。照片中,颇具湘西特色的吊脚楼、石拱桥、悬崖边上的护栏、及镶嵌于草丛的青石阶梯、及路边上的土地堂、几处石砌的门洞,皆清晰可见,一览无余。仿佛抗战的烽火依然还在湘西大地上飘荡。

历史回溯到1938年6月,日本侵略者攻陷南京后,中南重镇武汉岌岌可危,国民党军政部兵工署所属的汉阳兵工厂奉命从湖北汉阳迁往湘西,厂址选定在辰溪县雍和乡(今潭湾镇)的南庄坪,征地730亩修建厂房。在当时,汉阳兵工厂由武汉搬迁辰溪全靠水运,工友们装运设备,携妻带子,一路上风雨兼程,缺吃少穿,忍饥挨饿,途中稍有不慎便会触礁翻船,命丧险滩。路上时有土匪骚扰,索取财物,路经沅陵时候,船队被土匪围困了两个昼夜,后经多方周旋才得以通行。就这样一路历经风险,受尽各种苦难,陆续抵达辰溪,整个搬迁,耗时数月,才基本恢复了正常生产。

1939年9月,日军多次出动飞机大肆轰炸辰溪,重点目标就是南庄坪的汉阳兵工厂。面对日军严重的狂轰滥炸威胁,汉阳兵工厂不得不从安全上考虑再此迁址的问题,国民党军政部兵工署经过近一个月的勘察选址,看上了离辰溪县不太远的孝坪镇一个叫社坛坪的小山村,这里三面环山,溶洞众多,地形得天独厚,尤其是在崇山峻岭中还有一个天然隐蔽的约两公里长、有3层楼房高的天然大溶洞。军政部兵工署决定将设在南庄坪的汉阳兵工厂,一部分迁往重庆,留一部分迁往孝坪建厂。与此同时,由河南迁至安化烟溪镇的全国四大兵工厂之一的巩县兵工厂,在遭受日军连续两次的狂轰滥炸后,炸死炸伤军民近300人,兵工厂大部分厂房和设备被炸毁,由于目标已经暴露,元气大伤的巩县兵工厂只得奉令由安化烟溪,沿山烟公路迁往孝坪,与汉阳兵工厂合并,统称军政部兵工署第十一兵工厂,成为湖南省境内唯一的兵工厂,并委任我国著名的兵工专家李待琛任厂长。

堪称兵工奇才的李待琛,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造兵科,获学士学位和美国哈佛大学获冶金学博士学位。1923年,学成回国的他奉命担任湖南铁工厂(即兵工厂的前身)厂长,1926年李待琛当选为省立湖南大学首任行政委员长,即第一任校长。1927年北伐军兴,李待琛投笔从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军政治部主任,随军北伐、1928年任国民党兵工署设计科少将兼研究委员,制定了中国骑步枪“中正式”标准、1934年任国民党军政部兵工专门学校校长,其间撰写的《枪炮构造及原理》直到今天仍被公认为兵器制造上的权威著作。

李待琛不仅自己是兵工技术权威,在他的麾下还集结了一大批兵工人才。当时兵工厂的各部门主任,不是留学回来的“洋博士”,就是兵专毕业的高材生。据厂史资料记载,第十一兵工厂的动力厂主任施宇亮、机器厂主任王建民、炮弹厂主任周有庭、引信厂主任吴宝书、熔铜炼钢厂主任马千里,均留学德国;枪厂主任孙非、材料室主任李神哉、技工学校主任李步黄、运输处主任张骏、主任工程师朱彦群、工程师田赓尧等都曾留学日本;审检处处长宋建寅留学比利时。这个湘西山沟沟里的兵工厂,荟萃了当时国内兵器工业的一大批精英,可谓是人才济济。

14年抗战期间,湖南虽然不是抗战的主战场,但湖南人民的抗日战争经历却极为悲壮。1940年以后湖南战区逐步进入战略相持和战略反击阶段后,先后经历了湘北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会战、雪峰山会战,直到芷江受降,常年动用的兵力达40多万,让日军在中国腹地受到了最沉重、最持久的打击,而湖南境内中国抗日军队的主要军火来源,就是设在辰溪孝坪山洞之中的第十一兵工厂。战事紧张时,日军离兵工厂不足百里,被美国罗斯福总统称为中国抗日战争“最前线的兵工厂”。这时的孝坪,已然成了一道军火兵工的“流水”生产线——那因地制宜、那隐藏在洞内的各个工厂车间,通过铺设的人力轨道,将矿车相连,将特种金属等原料、生产出来的零部件、半成品源源不断地被运送到各个车间,正是这一大批才华横溢、同仇敌忾的兵工人才,和广大技术工人制造出了大量的“汉阳造”,毛瑟手枪、中正式步枪、捷克式ZB26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等武器,及各种子弹、手榴弹、炮弹。这些武器被装箱运输,日夜兼程、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将士手中。在李待琛任第11兵工厂厂长长达五年的时间里,兵工厂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艰苦创业,从无到有,让这个深藏在湘西山沟里不起眼的兵工厂,拥有了当时中国一流制造枪弹的技术人才、和机器设备,其职工和家属人数总计达到3万余人。

曾经担任过湖南大学第一任校长的李待琛,在致力于兵器研究和军工生产的同时,非常注重兵工厂的文化教育和军工人才的培养,面对战时恶劣环境,及湘西山区落后的文化教育,他不遗余力、因陋就简,创办了第十一兵工厂的职工子弟学校,开设有小学部和初中部。将军政部兵工署第二技工学校则设在第十一兵工厂,由厂里留过洋,专业造诣很深的兵器专家们授课,培养了大量兵器工业急需专业人才。这张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的照片中的兵工图书馆——石崖上依崖洞而建的两层木楼房,既是按照李待琛的安排专门设计建造。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兵工厂图书馆藏身崖洞之中,既安全又清静,如此偏安一隅的特殊的图书馆,在世界上或许独一无二,堪称一绝;与此同时,在1940年7月,第十一兵工厂还创办了厂报《青年报》,由兵工厂年轻的工程师简立担任主编。为鼓舞职工们同仇敌忾之斗志,简立创作了《第十一兵工厂厂歌》,歌词中写道:“努力!努力!第十一兵工厂的同志,握紧着钢锤,奋起着铁臂;在三民主义旗帜下,来创造伟大的时代,制枪炮打敌人,伸张人类的正义;要同心挽救祖国的危亡,要合力铲除前途的障碍;平复累累的创伤,偿还重要的血债;建立本厂殊荣,担当国防重寄!建立本厂殊荣,担当国防重寄!!”。这首直抒胸臆、鼓舞士气的浩然之歌,在今天听来,依旧让人热血沸腾。

今年恰逢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湖南省第五届旅发大会即将在怀化召开,孝坪镇爱国村也将迎来全国“和美乡村”杯南部赛区村BA的巅峰对决。借此契机,辰溪正依托深厚的兵工文化资源,在孝坪镇建设兵工研学馆、兵工风情街、兵工民宿街、兵工俱乐部等,全力打造以兵工为主题的沉浸式文旅项目——“1938孝坪兵工小镇”,计划将兵工厂在战火纷飞中依崖洞而建的“兵工图书馆”依照原样恢复重建,精心布置为“1938孝坪兵工小镇文旅项目”,成为辰溪抗战历史文化展陈馆,与西迁辰溪龙头垴办学8年的湖南大学,和在辰溪晓滩天王庙中藏书6年的湖南图书馆的珍贵抗战历史遥相呼应,向参观者展示辰溪抗战历史中独具特色的文脉书香,再现辰溪孝坪兵工小镇及军工前辈们的辉煌与荣光。

(云箭集团厂区内现今的原第十一兵工厂图书馆旧址)

责编:易鑫

一审:易鑫

二审:李夏涛

三审:肖畅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