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联 2025-09-15 09:48:46

铸刻于荧屏的丰碑——评纪录片《华南抗日烽火》
文|安小楠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记忆需要被不断擦拭,才能保持其应有的光泽。央视《国家记忆》栏目推出的五集纪录片《华南抗日烽火》通过《南粤怒吼》《拨云睹日》《扎根敌后》《香港大营救》《誉满中华》五个篇章,系统地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华南抗日纵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广东地区兴起的抗日救亡运动,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这一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华南抗战历史,完整而生动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深度挖掘史料,还原历史本真
为了真实再现华南抗战的历史场景,摄制组不辞辛劳,奔赴多地进行拍摄取景。他们的足迹遍布广东、海南、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辗转广州、深圳、珠海等20多个城市。深入中央档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广东省档案馆等权威机构,以及东江纵队纪念馆、广州中山纪念堂、罗浮山冲虚古观等重要遗迹与场馆。在这些地方,摄制组挖掘出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革命文物和档案文献,每一份资料都承载着一段被岁月尘封的记忆,成为还原历史的关键拼图。
在中央档案馆中,那些泛黄的文件记录着当年的战略部署与战斗指令,让我们得以窥探华南抗日纵队在艰难环境下的战略决策过程;而在东江纵队纪念馆里,陈列的武器、衣物等文物,仿佛在诉说着战士们浴血奋战的故事。这些一手史料的呈现,不仅增强了纪录片的可信度,更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切实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沉重与艰辛。
精妙的叙事手法,展现艺术匠心
《华南抗日烽火》在叙事手法上展现了高超的平衡艺术——既呈现历史全景,又不失个体关照;既保持历史严肃性,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纪录片采用五集分段式结构,按照时间脉络与主题划分,系统梳理了华南抗日武装从创建、发展到壮大的全过程。第一集《华南抗日烽火》作为总起,勾勒了整个华南敌后战场的基本轮廓;随后各集分别深入描述各个纵队的具体战斗经历,最后以抗战胜利和历史传承收尾。这种结构既保证了历史叙事的系统性,又使每一集都有独立的叙事焦点。
在讲述过程中,纪录片巧妙地将宏观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体故事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梳理,如华南抗日纵队创建抗日根据地和民主政权、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等,展现出华南抗战在全国抗战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聚焦于普通战士、百姓的抗战经历,如东江纵队游击队员沙胆仔、三家姐等人奉命营救美军飞虎队飞行员詹姆斯的惊险过程,以小见大,生动地展现了华南儿女在抗战中的英勇无畏与家国情怀。这种叙事方式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使观众既能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又能深刻感受到历史背后人性的光辉与力量。
弘扬抗战精神,传承历史记忆
华南抗日纵队在抗战期间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们在广东70多个县内浴血奋战,先后抗击和牵制日伪军15万多人,对日伪作战3000余次,歼敌两万余人。纪录片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呈现,大力弘扬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种精神包括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以及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爱国情怀。
为了更好地传承历史记忆,纪录片还采访了众多党史、军史专家、华南抗日纵队老战士及亲历者后人。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之子曾德平、99岁的珠江纵队老战士曾还等,他们的讲述让那些历史事件更加鲜活、真实。这些口述历史资料不仅是对历史的补充,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让后人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先辈们的奋斗与牺牲,从而将抗战精神代代相传。
《华南抗日烽火》成功复活了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让华南抗战的壮阔画卷重新展现在当代观众面前。它告诉我们,历史不是冰冷的过去,而是依然活着的精神资源;抗战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与我们今天息息相关的民族记忆。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这种历史记忆的唤醒与传承显得尤为珍贵。《华南抗日烽火》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有些精神永远不能丢失,有些记忆必须代代相传。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