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 2025-09-15 08:18:32
一到秋天,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秋燥伤肺”,容易咳嗽、嗓子干。其实在临床中,秋燥影响的远不止肺,还会牵连到脾胃、肝肾等脏腑,表现出的症状也很复杂。
比如,S女士今年做了胆囊切除手术,并发现慢性胃炎。之前她长期不吃早餐,自从做了胆囊切除术后,在医生建议下不得不规律进食。最近她又觉得胃胀、肚脐周围刺痛,背部沉重。仔细分析,这是因为秋燥引起胃气不舒、肝气郁滞,肾受燥邪,又导致脐周血液运行不畅,再加上肺气也被燥邪困住,所以就出现了这些症状。通过针灸、推拿、刮痧,配合中药(四逆散加鳖甲、丹参)调理后,她的情况好转了。
再看Z女士,她最近全身关节痛,尤其是手指关节。奇怪的是,她说自己没怎么吃东西,但体重2个月内却增加了10多公斤。进一步一问,发现她每天大便三次,而且偏稀。这就提示她是“脾虚湿滞”,加上秋燥和肺气不调,导致“治节”失常(人体水液代谢、气机调节出问题),结果关节就容易酸痛。用中药(黄芽汤加猫爪草、穿山龙)帮她健脾祛湿、活血通络之后,症状慢慢控制住了。
还有Y女士,最近干眼特别严重,不光眼睛干涩胀痛,看东西模糊,还伴有乏力、失眠、大便干硬、小便发黄。诊断后发现,这是秋燥入肝,导致肝气不足,肝火上扰。简单说,就是秋燥先影响了肝脏功能,结果牵连到眼睛、消化和睡眠。经过中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青葙子等)调理肝胆、健脾、清肝火后,她的情况明显改善。
从这些病例可以看到:秋燥虽然首先影响肺,但它往往“牵一发动全身”。肺受燥,会影响到脾胃;脾胃出问题,又会波及肝肾。即“秋燥始于肺,聚于胃,变化于肝肾,成于脾”。
因此,防治秋燥,不能只着眼于肺,还要燮理五脏、整体调节、重点防御。饮食上,秋天宜少辛多酸以润燥,比如银耳、芝麻等。作息上,要早睡早起,避免过度劳累。心态上,保持恬淡宁静,减少情绪波动。这样才能更好地防御秋燥带来的各种问题。
中医针灸主治医师、中医全科医师 胡云鹏(郴州)
责编:袁小玉
一审:袁小玉
二审:王璐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