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5 08:18:09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吴新春 张煌 王雅凌
在韶山乡韶润村,有一家农家书屋很不一般,别看面积不大,它可是一座全天候开放的图书馆。凭借着独特的区位优势、现代化的服务模式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它成了当地村民和广大游客青睐的“文化灯塔”,其散发的光芒源源不断地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
不一般,不只“离得近一点”
这座24小时图书馆坐落于韶山游客换乘中心附近,离村民近,距景区游客也不远。不过,它可不只“离得近一点”。馆内环境明亮温馨,配备了齐全的书架、阅览座席、空调及免费无线网络,还引入了智能借还书一体机,能实现办证、借阅、归还全流程自助服务。该馆“随时开放、随时阅读”的模式,大大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年均服务读者超万人次,被当地群众誉为“家门口的深夜书房”。
不一般,不只“内容红一点”
图书馆特别设立红色文化专区,集中陈列毛泽东著作、党史文献、革命历史等相关书籍,成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平台。不少游客白天参观革命旧址,夜晚来到图书馆静心阅读红色经典,感受文化氛围。不过,它可不只“内容红一点”。图书馆紧密结合乡村实际和读者需求,精心遴选万余册图书,内容涵盖农业科技、文学历史、社会科学、少儿读物等多个门类。农民在此寻找种养殖技术类书籍,学生前来自习研读,儿童在绘本区享受阅读乐趣,不同群体均能在此找到所需资源。
不一般,不只“阅读多一点”
这个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静态阅览。不过,它可并不只“阅读多一点”。平日里,该馆还积极策划组织诸如非遗剪纸体验课、红色主题读书会、革命故事分享会、集体观看国家重大活动等各类文化体验活动,增强互动性与吸引力。同时,图书馆还巧妙融入韶山旅游服务网络,延伸游客体验链条,以“红色旅游+文化阅读”的新模式,丰富游客的夜间文化生活。通过动态文化供给,图书馆成功实现了从传统阅览空间向现代文化课堂的转型,真正成了集教育、学习、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公共空间,甚至有效拉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消费业态,促进了文旅融合与地方经济发展。
现代化设施,精准化资源,多元化活动……如今,韶润村24小时图书馆不仅是村民汲取知识、陶冶情操的精神家园,也是游客了解韶山、体验红色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成了推动文化惠民、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
责编:彭婷
一审:彭婷
二审:颜石敦
三审:白培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