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地怀化·文化简史⑧|灶火延绵:一幅生生不息的美食文化长卷

  怀化日报   2025-09-15 07:29:29

夏日的风,裹挟着溽暑,拂过抗战名城芷江的青石巷陌。避暑的游人,南腔北调,三五成群纷至沓来。落座饭馆,无需言语,目光便默契地投向菜单上那赫赫名馔——芷江鸭。

这是侗乡流传千年的滋味,承载着一方水土中厚重的历史记忆。在鼎沸人声中,它的主角地位,藏在街头巷尾飘出的每一缕香气里。

铁锅欢腾,灶火正旺。刚出锅的芷江鸭,油汪汪、香喷喷,嫩绿的香葱、金黄的姜片、鲜红的辣椒,色泽油亮的鸭肉,肉质鲜嫩,汤汁香浓,令人回味无穷。

(芷江鸭。图片来源于网友“然悠悠”)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食物的风味,就是文明的风味。芷江鸭,是怀化千年美食文化的生动缩影。先秦以来,五溪大地美食文化接续传承,每一段历史进程都曾被食物撬动,这些食物都有波澜壮阔的过往。

(首届“怀味十大名菜”之雪峰乌骨鸡。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雨 摄)

从洪江市高庙遗址挖掘出土距今约7800年的碳化稻谷粒,到沅陵县虎溪山汉墓挖掘出土距今约2100年的汉代《食方》,再到流传至今的42道传统非遗美食和现代推出的142道“怀味药膳”,“舌尖上的怀化”沁入味蕾,享誉全国,彰显着五溪儿女千年来顺应时令节气,延绵不绝的灶火珍馐,铺开的是一副生生不息的美食文化长卷。

舌尖上的汉风古韵

溯洄时光之河,目光投向沅陵县虎溪山深处。

1999年,沅陵县虎溪山汉墓考古发掘,沉睡了2100多年的《食方》竹简重见天日,在考古学界和饮食文化领域掀起了轩然大波。这份珍贵无比的历史文献,详细记录着上百道珍馐佳肴,宛如一副生动的汉代饮食画卷,徐徐展现在世人眼前。

我们慕名走进沅陵县博物馆,参观随葬的《食方》竹简,了解考古发掘背后的故事,感受舌尖上的汉风古韵。

虎溪山汉墓位于沅陵县城西部、沅水和酉水交汇处,是长沙王吴臣之子、第一代沅陵侯吴阳的长眠之地。

虎溪山汉墓出土了陶器、漆木器、玉器等文物1900余件,因文物的珍贵性和历史性,被评为“1999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但最令考古研究人员惊喜的,便是当时在墓室头厢和北边厢中,散落于淤泥与积水里的简牍《食方》。

出土的竹简共有1300多枚,主要分《计簿》《日书》《食方》三类,《食方》共有300多枚,约2000余字,是出土墓葬中鲜少见到的记录饮食的陪葬简牍,它主要记载当时汉初沅陵侯府的饮食烹饪方式。

(出土的《食方》竹简。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涛 摄)

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春龙看来,简牍反映了当时先民们对美食的追求,《食方》是当时极好的菜肴制作方式,可谓“顶流”。

文史常见,但美食少有。这些竹简上的文字,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依然清晰可辨。令人惊叹的是,出土的陪葬品中还伴有餐盘、漆案等厨房用具,这些记载西汉饮食的珍贵简牍或器皿,不仅是菜谱,更是一部流动的西汉宫廷生活史,字里行间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枚枚简牍,记录着历史,承载着文明。翻开《食方》,仿佛穿越时空,让今人看到了西汉庖厨们极为考究的烹饪技艺。

《食方》记载的食材丰富多样,谷物类有稻、黍、黄米、粲;肉类有牛、羊、鹿、马、狗、猪、豹、鸡、鸿鹄、鱼;蔬菜瓜果类有葵菜、韭菜、枣、荸荠;调味品有酱、盐、橿、木阑、酰、酒。

汉初宫廷烹制食物的方法形式多样。主要为蒸、煮、炙、粥、羹、煎、熬等形式。其中蒸、煮分别在竹简出现29次、22次,煎、熬各为1次。

这些确凿无疑地证实了当时盛行的狩猎传统,生动地展现当时丰富多样的食材来源及独特的饮食偏好。

但纵观历史进程,不难发现,受生产力和生产工具限制,汉初既缺乏跨区域的物资交流,也无后世的锅具、灶具、植物油等器皿和调料,当时的饮食仍以烧烤、蒸煮、盐渍、酱腊为主。

虽然烹调方式受限,但通过《食方》,我们仍能看到古人对饮食的极致追求。如简86中所写:“〼斗渍㵎摇之,令清如水∟,浚,置二幅素巾上,装烝,反之,复烝,緤出,置盎中,扇阳去其大气,复装之烝,反之,复烝緤出,置盎中,渍,手以挠复装〼。”

用现代语言来解读,大意为将米淘洗干净后,先浸泡一段时间,使其充分吸收水分。然后放入蒸笼中,用大火蒸一次,取出后打散,再用小火蒸一次,最后用微火焖蒸一次,这便是古人精心研制的“三蒸饭”。

在汉代,贵族们也同样喜爱烧烤,并且烧烤形式和今天的烧烤也有不少相近之处。《食方》简 98:“〼水洒 ,去其肠复洗洒之,清以酒渍,有顷出,以白布幭柏去其水,以竹荚贯其膂,炙之,孰(熟),和酒、盐、叔酱汁、朱臾(茱萸)以芮”。

用现代语言翻译为,肉类用酒腌渍后,吸干其表面水分,再用竹签将肉串起来,放在火上烤制,肉熟后再用酒、盐、酱汁、茱萸混合的佐料调味,然后将贯穿肉类的竹夹取下,进而便烹制完成。值得一提的是,“茱萸”“木阑”等便是《食方》中常见的辛味调料,似如今的花椒。

《食方》的烹饪过程,处处透露着“天人合一”的思想。《食方》所载,体现了古人的饮食知识:“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意为肉食制作时需要去除腥臊,过程中可能用姜去腥、取酱调味、以盐和酒腌渍,有时还需加入醋、香料木欗等,齐集酸苦辛咸,不会喧宾夺主掩盖食材本味,却可发挥食物至味,做到“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食方》不仅关乎味蕾,更是一部文明史。

简牍中频繁出现的“去毛”“择去其足及萃者”“去其鳞及翼、尾、头、脊”“去其皮肠”等将食材不可食用部位去除的工序,揭示了古人对食品卫生的严苛标准。

“清蒸”“煎烤”“熬煮”等多元烹调方式,则展现了汉代高度成熟的烹饪技艺。

樽、素巾、桮等器具,反映了汉初饮食文化内容和审美内涵。

《食方》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宫廷食谱,证明了“礼始于饮食”绝非虚言。

品味《食方》,我们仿如在品尝一道道汉代极为讲究的美食大餐。

《食方》之美,不止于技,更在于道。《食方》植物性饭食和动物性菜肴分部记录,烹调加工植物性饭食有7条,操作简单方便,而烹制动物性食物的方法多达148条,程式复杂,操作考究。

从选材到烹饪,从调味到摆盘,《食方》的每一步都透露着古人对饮食的仪式追求,承载着侯府主人的尊贵风雅。在文明演进过程中,《食方》传递的汉代饮食文化,也足以窥见彼时五溪大地展现的民俗风情、人文精神和千年烟火。

按照《食方》所述,沅陵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陈勇曾与前来采访的中央电视台记者一道,根据竹简记载的3道菜肴,分别复制了炖羊肉、水煮鱼和烤羊肉,尝试西汉舌尖风味。

“食物无过多佐料,原汁原味,清香、清淡、爽口,对身体负担较小。”从陈勇食后的感受中不难发现,汉代贵族的生活美学凝结在每一处对美食的虔诚追求中,而古代菜肴“清淡、养身”饮食特性,与现代人们对饮食文化追求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食礼中的饮食哲学

一方水土一方味。

当《食方》随贵族长眠地下,山民却在生存实践中将竹简智慧推向极致。巍巍武陵山,养育了勤劳勇敢的五溪儿女,塑造了五溪大地融合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技艺与地方特色食材饮食哲学。

历史造就了文明特性,锤炼了文化精神。如今,怀味已沉淀出极具地方特色的独特风貌,追根溯源,一条历史悠久、脉络分明的传承之路依旧清晰可见。

(新晃黄牛肉之牛气冲天。新晃县委宣传部供图)

怀化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共有51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在千百年历史的传承和沉淀中,全市各地酿就了风味迥异的味蕾记忆,造就了丰富多样的非遗资源。据统计,全市共有市级以上传统非遗美食42项。

细数怀化的四方食事,虽“十里不同俗”,但“酸”字一味向来备受追捧。

在通道侗族自治县,素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跟跄”之说。其中,侗族人民泡制的酸鱼、酸肉独具风味。他们将鲜肉、鲜鱼抹以食盐、五香佐料掺和米粉,盛入坛中,密封数周,待略呈酸味取出煎炒,美味可口,常用以款待亲友嘉宾。

(通道酸鱼酸肉酸菜等各类酸制品。通道县委宣传部 供图)

而在芷江、辰溪等地,家家户户均备有坛、罐用以泡制酸辣椒、酸萝卜、酸藠头、酸黄瓜、酸青菜、酸白菜等酸制品。在怀化城镇,常见有酸萝卜小摊,配有油辣椒粉,食者终日不断。

别小看这酸萝卜,它的来历可不凡。

酸萝卜,原名辰州酸萝卜,主产于芷江、辰溪等地,相传为湘军首领曾国藩手下的火头军张氏所创。张氏曾因厨艺精湛,被举荐到御膳房担任御厨,张氏创作了味道奇绝的酸萝卜,令慈禧太后胃口大开,大加赞赏,酸萝卜变成了御赐菜,风靡京城。

后来,张氏隐姓埋名辗转到了湘西一带,先后在芷江、辰溪等地安家,他将创作的酸萝卜技术传给了当地的百姓。

酸萝卜,酸中带甜、清脆爽口,奥秘何在?在芷江街上的一家酸萝卜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艳艳道出了其中的秘诀:关键在于母水的配方。

酸萝卜的母水是通过将雪水煮开,放入萝卜让它们自然发酵,经10至15日后取出,再放入新的萝卜,经过多次循环后形成的浓稠液体。成酸后的酸萝卜放入瓷盆里,加冰糖增甜、柠檬增酸、野山椒增鲜、小米椒增加辣度,一份酸甜中不失辣味的芷江酸萝卜就算大功告成了。

(怀化酸萝卜之樱桃萝卜。张元妹 供图)

辣椒,几乎是怀化每家每户的当家菜,每菜必放辣椒。历经千年时光,怀化境内各族人民形成了喜爱辛辣的饮食习惯。

怀化饮食以鲜辣椒、干辣椒、辣子粉、酸辣椒、酱辣椒、油泼辣椒为主。辣椒能制成各类辣椒菜,例如将辣椒籽去掉,内装糯米粉,腌制后便可成为“炸辣子”;或鲜辣椒剁碎加盐腌制,可成酸辣椒……每日饭菜中,好辛辣的怀化人必需辅以辣椒,人们常说:“一天不吃辣椒菜,饭难进,胃难开。”

大地与河流馈赠的田螺,在中方县以其独特的形态和鲜美的滋味,征服了无数食客。制作铜湾田螺需选用本土优质大田螺,制作时将田螺剪尾并清理干净,佐以辣椒、姜、蒜、紫苏等配料猛火爆炒,再加入适量啤酒烹制20分钟,麻辣鲜香的口味田螺便成了街头巷尾的热辣佳肴。

(首届“味道湖南”金牌菜之怀化洪江血粑。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雨 摄)

洪江古商城的血粑鸭则将时间魔法演绎到极致。鸭血与糯米在蒸笼里凝结成糕,再通过热油加入姜片、干椒、八角等香料爆香,后将鸭肉、血粑翻炒至焦脆,后加入洪江甜酱焖煮25分钟,收汁时加入新鲜红椒片、仔姜丝提味,起锅前撒青蒜段,装盘时血粑铺底、鸭肉覆面,一道吸饱浓汁、酱香浓郁、蕉糯可口的血粑鸭便制作完成。

舌尖上的五溪,“咸”之味是山水赋予的独特印记。

在窨子屋的天井下,沅水两岸的猪肉正经历着更缓慢的转化。自清代以来,沅陵人便开始选用最优质的土猪后腿,经米酒、花椒反复揉搓,将肉悬挂在湘西特有的湿暖空气中。经过山风和阳光长时间催化,肉脂与酒香完成分子缠绵,这便是穿越百年的腊味经典——沅陵晒兰肉。

(首届“怀味十大名菜”之沅陵晒兰肉。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雨 摄)

在溆浦县,承载着溆浦的传统工艺与醇厚风情的财头肉是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宴请宾客的必备佳肴。原料选取溆浦本地优质土猪头肉,遵循传统古法腌制与烟熏,其肉质紧实,纹理分明,咸香与腊香完美融合,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每一口都饱含着岁月的沉淀和烟火的气息。

进入腊月,飘香的“腊味”便是五溪大地最显著的年味特征。年前,各地人民选用自家喂养的土猪,将新鲜猪肉砍成约2公斤一块,再擦上食盐,以五香、麻椒粉拌和,后悬挂于火炉上,经过约一月的微火熏烤,肉块枯干,便可蒸煮或煸炒食用,其肉橙黄透明,味道酥而不腻。历经千年传承,这道风味独特的佳肴,已成为怀化地区庆贺年节、热情待客的餐桌“硬菜”。

(首届“怀味十大名菜”之铜湾袍汤。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雨 摄)

怀化人的味觉基因里,醇厚踏实的“香”同样不可或缺。

餐桌,是演绎岁时哲学的舞台。每年中秋,会同县堡子镇的柴火月饼作坊松烟袅袅。老师傅们以山茶油调和麦芽糖浆、芝麻、橘皮碎、花生、蛋黄等佐料,再将饼胚送入柴炉,芝麻焦香与烟火气穿透饼皮,先民们千年的饮食智慧在火光中得以传承。

每年七八月份,是靖州渠阳镇夏乡村妇女最繁忙的季节,他们将未成熟的柚子采摘下来,用小巧的柳叶刀在青柚上雕刻精巧的图案,并制成蜜饯当茶饮,成为“舌尖上的艺术品”。

(首届“怀味十大名菜”之铜湾袍汤。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雨 摄)

走进该村国家级雕花蜜饯制作技艺传承人罗先梅家中,只见她执刀如笔,青柚皮在指间旋转,刀刃游走处,“喜鹊闹梅”“孔雀开屏”“嫦娥奔月”等图样渐次浮现。

罗先梅介绍,不仅是青柚,一年四季中,都可以找到蔬菜瓜果做雕花蜜饯。每一片雕花蜜饯都是大自然的馈赠与人类智慧的结晶。果蔬经过选料、剥皮、切片、雕刻、漂洗、腌酿、晾晒等多道工序,最终成为靖州雕花蜜饯。

靖州雕花蜜饯,又称“万花茶”。起源于五代时期,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其美如玉琢,形色别致,精美的造型和甜蜜的果香使之成为历代的皇室贡品。2021年,靖州雕花蜜饯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然而,怀化美食最动人的地方,并非仅仅局限于非遗时光里的独特味道,而在于碗盏之中的热情如火。

侗乡苗寨,每当贵客临门,必有盛装的姑娘小伙吹芦笙、唱敬酒歌,再邀请客人喝拦门酒,辅以热腾腾、香喷喷的油茶迎接,这便是承载当地人待客心意的“开场白”。

(侗族合拢宴。通道县委宣传部 供图)

在侗乡,最盛大的饮食仪式当属合拢宴。数十张长桌首尾相连,酸鱼、腌肉、牛瘪、油茶次第铺展,穿银佩铃的侗族姑娘唱着敬酒歌穿行其间,高山流水之间,一场象征情谊绵长的美食盛宴,便是侗族人民传承千年的生存记忆。

侗乡的千人合拢宴,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壮观、狂欢的饮食场景,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啧啧称奇,赞叹不已。

五溪人民的待客之道,没有繁文缛节,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无论是珍藏的腊肉、新采的野菜还是刚捕的鲜鱼,他们都毫无保留端上餐桌。席间,主人不断劝酒劝菜,眼神里写满对客人吃不饱、吃不好的担忧。于怀化人而言,这份“倾其所有”的慷慨,便是他们待客最淳朴、最高规格的礼节。

怀化的味觉基因深植于地理肌理。雪峰山与武陵山的碰撞,造就怀化各地千姿百态的食材谱系。

在新晃,主妇将绿豆米浆浇在凸底铁鏊,便创造了锅巴粉的生存智慧。

在麻阳,长寿之乡养育的土鹅融合了山地智慧,一道“麻阳鹅”是苗乡老少皆宜的美味佳肴。

(首届“怀味十大名菜”之麻阳鹅。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雨 摄)

在溆浦,得天独厚的雪峰山孕育了湖南唯一、国内珍贵的肉蛋兼用型乌骨鸡品种,具有益气补虚、滋阴养肾功效的雪峰乌骨鸡传承千年。

在芷江,野生番茄与剁椒发酵成金汤后搭配清江鱼片,让湘西饮食特色体现的淋漓尽致‌‌……

食在街巷,味在心里。通过品尝地道的街边美食,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怀化真实、鲜活的风土人情,从中感受到的烹饪之美,品味层次丰富的生活滋味。

那是饱含心血的技艺之味,从小吃、炒菜,到糕点、主食,掌勺者将热情、技术和创造力倾注于每一个步骤之中,让生鲜食材变成锅气满满的美食。

那是回韵悠长的文化味。除了果腹,美食也是文化的显性载体。

怀化几千年的饮食历史,从遥远的古代缓缓而来,带着海纳百川的包容,带着独具一格的风味,带着永远探索、不断向前的革新变化,迈着或轻、或重、或坚韧的步履向新的时代走来。

药食同源的养生之道

传岐黄、研药膳、兴产业。近年的五溪大地,黄芪炖土鸡、黄精鸭、天麻鱼头豆腐汤等美食药膳里藏着一道道古药经方。

“黄芪炖土鸡的香气藏着《本草纲目》的智慧。”在武陵山片区规模最大的医药结合示范型康养项目——怀化五调康养园,厨师们长柄开砂锅的瞬间,药材与食材的馥郁香顿时在空气中弥漫——那是幸福的味道。

(天麻炖鱼头。刘顿 供图)

这座“医养结合”的现代康养综合体,每天要接待数10位专程来体验药膳的游客。北京游客陈慧英的血糖监测仪显示,经历多天以黄芪炖土鸡取代快餐、以茯苓灵芝茶取代奶茶等食疗后,指标曲线趋于平缓。

药膳的醇香尚未散去,“中医药+文旅”的乐章已然奏响。在靖州,清晨的排牙山森林公园被薄雾轻笼,35名身着练功服的银发老人,随着太极拳音乐舒展身姿。这支“康养旅居团”的行程表上,还有茯苓呼吸包制作、苗侗药浴体验。

怀化作为“中国道地药材之乡”,拥有2340种中药材资源,森林覆盖率高达71%,是全国九大生态良好区域之一,怀化是个“美得令人心痛的地方。”

近年来,怀化利用生态资源优势,传承汉代《食方》等养生、食疗的传统文化,以“生态+康养+文化”为核心,将传统美食与中医药相结合,打造舌尖上的养生“密码”。

福地怀化,懂你如家。怀化推出石斛铁锅鹅、黄精鸭、天麻鱼头豆腐汤、百合小米粥等142道“怀味药膳”;打造8条省级中医药康养旅游精品线路,培育6家省级中医药康养旅游示范体验基地,让千年药香成为游客追寻的人间烟火。

美食与文化,有着深层的关联。文可塑食,美食也可彰文。当我们跟着味蕾去旅行、去体验,其实就是选择了与文化进行亲密互动。这些美食药膳,在愉悦味蕾之时,也包含着心灵的陶冶和人文的启迪。

(湖南旅游文化节金牌菜之药食同源珍品——怀化靖州茯苓蛋卷。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卓 李青青 摄)

靖州茯苓蛋卷作为湖南旅游文化节金牌菜,是近年来该县研发药食同源的珍馐佳品。茯苓蛋卷选用当地优质茯苓粉与新鲜鸡蛋精心调配,经过传统手工卷制,外皮金黄酥脆,内馅细腻滑嫩,茯苓的清香与蛋香经过完美融合,既保留了传统风味,又赋予了现代社会膳食养生的健康理念。

“怀化,懂我们。”来自广东的退休教师李素琴情不自禁地说,怀化将中医药养生保健与文旅融合,这种新玩法,让游客不仅在“游”中“养”、在“养”中“游”,还能学习中医药文化、感受新的生活方式,“我们更愿意为这种体验买单。”

“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年冰雪容。”杜甫诗文中的黄精,具有补中益气、安五脏、益脾胃、润心肺、强筋骨等功效。

新晃素有“中国生态黄精之乡”的美誉,依托得天独厚的禀赋资源,新晃创新研制黄精鸭,精选本土老母鸭,将黄精洗净切段,加入料酒、精盐、味精、白糖、葱段、姜片,武火烧沸后文火炖烧,至鸭肉熟烂,出锅即成。

(黄精炒鸭。刘顿 供图)

在烟火里沉淀的黄精鸭,既是新晃新时代的味觉符号,也是侗乡新的美食名片。

见微知著,映射药食同源的饮食变化。

2025年7月中旬,怀化城区中医药文化夜市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药膳饮食区香气四溢,顾客盈门。特色药膳让市民在品尝美味的同时,又感受了“药食同源”的智慧。

(茯苓糕)

食物是人类前行的动力,更是历史真切的见证。

风味怀化,不止有珍馐佳肴,还有瓜果飘香的甘甜。冰糖橙、金秋梨、杨梅、黄桃、高山刺葡萄等风味独特的地方水果,随时序更迭创造着不同的味蕾记忆。

回望吃的怀化史,从虎溪山汉墓的竹简幽光,到非遗餐桌上的饕餮盛宴,怀化的灶火已熊熊燃烧千年。这簇火焰里跃动着山民们驯化微生物的创造智慧,封存着节令仪式的生存记忆,延续着对自然本味的原始追求。

(新晃锅巴粉。新晃县委宣传部供图)

这些美食古老的历史,蕴藏着这座城市文化发展的进程。在速食文化席卷的今天,芷江鸭仍旧在柴火铁锅里咕嘟作响,“一碗苦,二碗涩,三碗四碗好性格”的古法黑油茶仍旧在侗家被奉为待客之道;烟熏火燎的腊肉腊肠仍在灶台案板间散发柴火醇香……于时光深处,五溪大地的文脉传承既静默于典籍文献,又流传于代代相传的舌尖记忆。

衷心希望那些熟悉而又独特的怀化味道,得到传承和发扬,给予更多抚慰肠胃、温暖人心的力量,让那些漂泊的游子怀景、怀乡、怀味。

(怀化日报特别报道组 杨丽红 肖军)

责编:肖畅

一审:易鑫

二审:黄欣然

三审:肖畅

来源:怀化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