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焱婕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5 06:43:04
湖南日报全媒体见习评论员 李焱婕
在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茂密森林里,吉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专家们借助声波分析技术,捕捉到了一种独特的蛙鸣声。经过深入研究,他们确认这属于一个全新的物种——永顺掌突蟾。而这片40亩的原始次生林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为大量珍稀动植物提供了安居之所。
放眼全国,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捷报频频传来:上海在首次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2个新物种和149个新记录种;杭州淳安的系统调查显示,当地现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51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达99种;对栖息地环境极为挑剔的“国蝶”金斑喙凤蝶,也频频现身广东多地。
这些令人惊喜的好消息不是“运气使然”,而是我国长期深耕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比如湖南小溪保护区为守护永顺掌突蟾,布设红外相机监测、严控人为干扰,让森林保持原生生态节律;杭州淳安为护好千岛湖的生态,不让污水流进湖区,还在山林间种上野生动物爱吃的树种,慢慢把这里变成了动物们的乐园……对大自然秉持敬畏与耐心,正是生态保护见效的关键,这也印证了:当我们真心守护绿水青山,大自然必回馈给我们惊喜,美丽中国画卷也就愈发绚烂。
但生态保护并非坦途,挑战仍在。为此,我们要像探索永顺掌突蟾一样,更好地借助声音监测、卫星观测等科技摸清动物“家底”,同时做好自然保护区的维护,创造更适宜动植物生存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切实推进各类生态系统的整体恢复,完善其自我调节与平衡能力,让自然生态持续焕发勃勃生机。
深山蛙鸣,是对生态密码的求索。我们对生命多样性的认知,始终是从“已知”出发、追赶“未知”。从发现新蛙到记录新蝶,这些零散惊喜实则是自然的提醒:每个未被认知的物种,都是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拼图块”,保护它们,既是守护地球生态的完整,也是为人类未来预留更多可能。唯有以敬畏之心倾听自然,以科学之力守护自然,我们才能读懂更多“生态密码”,让生命奇迹在绿水青山间长久延续。
责编:戴蓉
一审:欧阳伶亚
二审:朱晓华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