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致血压波动?从体质到习惯,中医调护有一套

  大众卫生报·客户端   2025-09-14 12:25:35

秋季气候干燥,燥邪侵袭人体不仅会引发眼干、鼻燥等不适,还可能影响血压稳定。门诊上周接诊了一位67岁的高血压患者李阿姨,进入秋天以来,她发现自己稍不注意,血压指数就开始悄悄上升了。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戴飞跃介绍,秋燥易耗伤津液,导致体内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加上秋季昼夜温差大,血管易收缩舒张,都可能血压波动的诱因。

先辨体质:不同体质,秋燥对血压影响有差异

不同体质人群在秋燥季节,血压波动的诱因和表现各有不同。

阴虚体质:本身津液不足,秋燥会进一步耗伤阴液,表现为血压升高、头晕耳鸣、口干咽燥,需重点滋阴润燥;​痰湿体质:秋燥易使体内痰湿黏滞不畅,影响气血运行,可能出现血压忽高忽低、胸闷乏力,需兼顾润燥与化痰湿;​气虚体质:气虚者抗邪能力弱,秋燥侵袭易致身体失养,血管调节能力下降,可能出现血压偏低或波动频繁,需在润燥同时补气。​

饮食调护:润燥兼顾稳血压,忌“燥”忌“过补”

秋燥时节调理血压,饮食需遵循滋阴润燥、平和不伤正原则,多吃润燥稳压食材同时规避易致血压波动的食物:​

滋阴润燥类:银耳、百合、梨、麦冬、玉竹等,可煮成银耳百合粥、麦冬玉竹茶,补充津液

辅助稳压类:芹菜、菠菜、黑木耳、莲子、菊花等,其中芹菜可清热平肝,帮助调节血压。​

避开“血压杀手”:

忌辛辣燥热食物:辣椒、生姜、花椒等易加重秋燥,还可能刺激血管收缩,导致血压骤升;​

忌过咸过油食物:高盐饮食会加重水钠潴留,升高血压;油炸食物易生痰湿,影响气血循环;​

少喝浓茶咖啡:咖啡因和茶碱会兴奋神经,导致心率加快、血压波动。​

情志与运动:疏肝理气,温和护血管​

情志调护:秋季易出现“秋郁”情绪,导致气血不畅,进而影响血压稳定。建议每天早晚散步15—20分钟,缓解焦虑;听舒缓音乐、练书法或打太极,疏肝理气。运动宜温和适度,推荐太极拳、八段锦、慢走等运动形式,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左右,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血管弹性避免晨起(6—8点)和夜间(10点后)运动,晨起血压易处于“晨峰期”,夜间运动易受寒凉侵袭,均可能诱发血压波动。​

作息与保暖:养阴护阳,减少血管刺激

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可帮助养阴,减少津液耗损,避免熬夜导致血压升高。建议每晚10点前入睡,晨起6—7点起床,保证7—8小时睡眠,帮助身体阴阳平衡,稳定血压。秋季昼夜温差大,早晚气温低,若不注意保暖,头部、颈部受凉会刺激血管收缩,导致血压骤升。室内温度保持在18—22℃,避免忽冷忽热,减少血管调节负担。​

监测与就医:及时干预,防风险​

秋燥时节血压波动较频繁,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或拨打急救电话(120):

血压骤升>160/100毫米汞柱剧烈头痛、呕吐;

血压骤降(<90/60毫米汞柱头晕黑蒙、出冷汗;

胸闷胸痛、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

医师提醒:无论是饮食、情志还是运动,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都需顺应秋季“收敛”的特点,遵循“天人相应”的原则,科学调护,规律服药,才能有效减少血压波动,安稳度过秋季。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邹婵

责编:王思贤

一审:王思贤

二审:梁湘茂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