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女演员自曝“胃里切了8个息肉” 医生提醒:这种胃息肉要警惕

  大众卫生报   2025-09-13 09:32:44

近日,30岁女演员李雪琴“胃里切了8个息肉”话题引发网友关注。据李雪琴透露,此前体检时发现癌症筛查指标异常升高,数值达到正常范围的5倍,胃镜检查时发现8个息肉并全部切除,因数量较多且存在较小息肉,部分未完全处理。不少网友表示,胃息肉是什么?需要切除吗?

胃息肉,通常是指突出于胃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变,通俗来说,就是胃黏膜表面长出的一块“小肉疙瘩”。胃息肉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可以达到十几枚、几十枚甚至上百枚。息肉大小不一,小则似米粒,大可像花生米,一般体积较小,直径多小于1厘米,直径数厘米的很少见。

息肉的发生原因并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胆汁反流、遗传易感性、年龄及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等(如吸烟饮酒、摄取过多腌制及油炸食物)因素有关。

胃息肉早期大多没有特殊症状,超过90%的息肉都是胃镜检查偶然发现的。如果胃息肉合并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等,患者会出现腹部不适、上腹隐痛、腹胀、恶心、消化不良等症状;如果息肉体积较大、数量较多,或者位置特殊(位于贲门或者幽门的位置),或有糜烂渗血等情况,还会出现腹痛、吞咽不畅、腹胀、黑便、贫血等症状。

胃息肉确实有发展为胃癌的风险,但风险有大有小,具体要根据息肉的大小和病理类型进行判断。对于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癌变风险会增加,建议内镜下切除。切除的息肉应送病理检查以明确病理类型,不同的病例类型,其癌变风险不同。

1. 胃底腺息肉:可能与长期口服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有关,癌变率不到1%。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在患者停用质子泵抑制剂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消失;直径超过1厘米的,建议内镜下切除。

2. 增生性息肉:通常与幽门螺杆菌、萎缩性胃炎等长期慢性炎症有关,有一定的癌变风险,但癌变率较低。40%的增生性息肉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会消退,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癌变风险有所增加,建议直径超过0.5厘米要切除。

3. 腺瘤性息肉:此类型息肉为高危息肉,特别是直径超过2厘米、病理为绒毛状腺瘤者,癌变率可达28%~40%。腺瘤性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存在一定相关性,最好内镜下切除,并在术后定期复查,监测时间为3~5年。

息肉的发生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其发生。日常生活中应做到戒烟戒酒,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高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等;规范治疗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使用胃药应当遵从医嘱,避免不恰当地、长期使用抑制胃酸的药物;定期复查胃镜,是消化科疾病诊断“金标准”,胃镜下可以最直观观察并处理病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方洪秀

责编:许建

一审:许建

二审:陈艳阳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