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鹊界对话世界,三场平行论坛有序开展

邹娜妮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2 20:45:48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邓望军 邹娜妮 通讯员 孙成

今天2025“紫鹊界梯田对话世界”第三届农耕文化交流互鉴大会暨第九届农业文化遗产会议在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开幕,大会三场平行论坛于下午举行,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从不同层面、维度进行深入研讨。

“守好历史田、种好时代田、传好文化田”

农业文化遗产种类众多,但梯田类非常稀少,目前国内保存比较完好、知名度较高的有广西龙胜梯田、云南哈尼梯田以及新化紫鹊界梯田。

“梯田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论坛上,专家学者重点围绕梯田类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实践展开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探讨了梯田类遗产的保护方法与创新实践路径。

“我们要守好历史田、种好时代田、传好文化田。”新化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主任杨海波表示,守好历史田,就是要以系统性保护筑牢农遗“根脉”;种好时代田,就是要以融合创新激活农遗“价值”;传好文化田,就是要以创新思维拓展农遗未来“蓝图”。守祖宗的田,要守出敬畏心、责任感;种时代的田,要种出创新力、新价值;传文化的田,要传出中国味、国际范。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卫伟分享了梯田工程的水-碳-粮-能服务效应与耦合机制。“梯田、坡耕地分布与粮食产量分布空间高度契合,高密度梯田区和高产粮食区高度吻合,呈现高-高格局。”

北京林业大学讲师陈蝶着重谈了中国梯田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变及分区调控;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孙骥分享了农业遗产地纳入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谭卫华基于紫鹊界梯田的考察,重点谈了农业文化遗产代际传承的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研究。

梯田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跨越时空、国界,涵盖梯田守护、法律保护、活态赋能等多个方面,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这是与会专家学者们的共识。

“为千年智慧寻找时代知音”

农业文化遗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农耕文化的基因密码,其旅游、传播价值巨大、深远。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与研学发展”论坛聚焦农耕文化体验模式创新,与会嘉宾分享了在农耕文化研学领域的创新观点和实践经验,探讨了如何通过研学活动推动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为千年智慧寻找时代知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辑潘松认为,“三农”里有很多珍宝,农业文化遗产凝聚着上千年的智慧,需要我们大力挖掘、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们知道、了解、观光,成为它的知音,进一步扩散影响。多年来,央视通过“三农”节目矩阵和多个重点项目作了尝试,效果显著。

浙江省乡村振兴咨询委农业文化遗产专家组组长方桥坤分享了农业文化遗产推进乡村文旅经济发展的浙江实践与探索;扬州大学副教授张爱平谈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生计发展对农地保护的影响机理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王翊加分享了从“参与式设计”到“社区自觉”——搭建农业文化遗产地自组织文创设计社群的涉县实践社区教育实践。

文旅融合,不是做“走马观花”的观光产品,而是依托“世界农遗”品牌,打造“沉浸式农耕体验”;研学赋能,要将梯田变成“活的课堂”——让梯田成为传承农耕文化、培育生态意识的“校外课堂”。这就是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与研学发展论坛的共同心声。

“从高水平保护到高价值转化”

木本粮食作物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还能提供丰富的经济产品,同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

“木本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研究”论坛重点围绕木本粮食作物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及文化传承进行研讨,探索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及实施路径。

“木本农业文化遗产要从高水平保护到高价值转化。”浙江农林大学副教授蔡碧凡表示,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路径首先是要做好高水平保护,在此基础上再来实现高价值转化。春看灌水插秧、夏赏绿浪翻涌、秋观金色稻海、冬品雪映梯田,游客们不仅能欣赏梯田美景,更能亲手参与插秧、收割、打谷,在“做一天农夫”中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让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在劳动中了解“一粒米的前世今生”。

除水稻外,江西南丰蜜橘、武夷山茶叶、广东阳春砂仁等木本类农业文化遗产也是专家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对象。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永勋综合谈了林果类农业文化遗产特征价值、保护困境与对策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为与会者提供了重要启发。

责编:王美慧

一审:王美慧

二审:肖洋桂

三审:周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