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客户端 2025-09-12 16:31:55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接触过许多因校园霸凌留下心理阴影的孩子,让人非常心疼。那如何做好校园霸凌的预防,筑起孩子的“心理防护墙”呢?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三个层面,预防校园霸凌。
家庭:筑牢“心理安全地基”,避免孩子成为霸凌的“源头”或“目标”
1. 家庭是孩子心理成长的第一课堂,很多霸凌行为的根源,都能在家庭互动中找到线索。部分霸凌者因家庭中缺乏关爱、常被忽视,或目睹父母用“暴力”“指责”解决问题,便通过“欺负他人”来获取安全感和掌控感。家长需要避免用“打骂”“贬低”教育孩子,改用“平等沟通”,比如孩子犯错时,问“你当时是怎么想的?”而非直接指责“你真没用”。给予孩子稳定的情感回应,让他知道“即使犯错,也值得被爱”,减少其通过“霸凌”寻求关注的需求。教孩子识别和表达情绪,比如“你刚才很生气,可以告诉我原因,而不是摔东西”,避免情绪积压后通过攻击他人释放。
2. 性格内向、自我价值感低、不懂拒绝的孩子,更容易成为霸凌目标。家长需要从小鼓励孩子表达“需求”和“拒绝”,比如“你不想分享玩具时,可以说‘我现在还想玩,等会儿给你’”,帮他建立清晰的心理边界。多肯定孩子的“具体行为”,而非笼统的“你真棒”,比如“你今天主动帮同学捡东西,很善良”,让他形成“我有价值”的稳定认知。教孩子简单的“自我保护话术”,比如面对挑衅时说“我不喜欢你这么说,再这样我会告诉老师”,避免因“懦弱”引发持续霸凌。
校园:营造“心理支持氛围”,让霸凌“无处滋生”
学校可将“心理健康课”纳入常规教学,通过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1. 同理心:让学生扮演“被霸凌者”,体验“被嘲笑、被孤立”的感受,明白“自己的玩笑可能伤害别人”。
2. 边界感:讲解“什么是尊重他人的边界”,比如“不随便翻看别人的书包”“不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
3. 求助意识:告诉学生“遇到霸凌不是‘丢脸’的事,及时找老师、心理老师求助是正确的选择”。
4. 关注“隐形群体”,避免“沉默的旁观者”成为霸凌“推手”很多霸凌的持续,源于旁观者的“冷漠”——担心“惹麻烦”而不干预,间接让霸凌者觉得“自己的行为被默许”。
5. 学校可开展“旁观者干预”培训,教学生简单的干预方法,比如“悄悄拉走受害者”“假装找老师问问题,打断霸凌”。
6. 设立“匿名求助渠道”(如心理信箱、线上平台),让旁观者敢发声,也让受害者有更多求助途径。6.建立“心理支持系统”,及时发现“异常信号”。班主任和心理老师需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信号”,比如:某学生突然从“活泼”变“沉默”,或频繁请假;几个学生刻意孤立同学,课间聚在一起说悄悄话、嘲笑他人。发现异常后,及时介入沟通,避免小冲突升级为长期霸凌。
社会:传递“正向心理认知”,减少霸凌的“社会诱因”
社会环境的价值观,也会影响孩子的行为选择。
1. 媒体减少“暴力、霸凌”内容的渲染部分短视频、影视剧过度展现“暴力解决问题”“霸凌者很酷”的情节,容易让孩子模仿。社会需引导媒体传递“尊重他人”“理性沟通”的正向内容。
2. 社区开展“亲子心理活动”社区可组织亲子沟通工作坊、儿童情绪管理讲座,帮家长和孩子学习健康的互动模式,形成“家庭-校园-社区”的联动预防网络。
预防校园霸凌不是“防坏人”,而是帮所有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让潜在霸凌者学会“用善意代替攻击”,让潜在受害者拥有“不被伤害的底气”,让旁观者敢于“用温暖打破冷漠”。当家庭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尊重,校园营造包容的心理氛围,社会传递正向的价值观,那些可能滋生霸凌的“心理土壤”就会逐渐消失,每个孩子才能在安全、健康的心理环境中,学会尊重他人,也保护好自己。
怀化市脑科医院 怀化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主任 心理咨询师 夏小兰
责编:洪学智
一审:洪学智
二审:王璐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