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2 15:40:41
——看岳阳援藏干部侯清炫雪域高原书写“援藏答卷”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侯勇 记者 徐典波
皑皑雪山,直入云海。
9月10日,西藏山南市藏医院的病床上,一位岳阳汉子刚刚醒来。
几个小时前,他因突发疾病晕倒在工作一线——而那时,他正在紧张联络一批即将赴岳阳就业的藏族毕业生。
“侯哥,你一定要快点好起来!”电话一个接一个,问候从远在岳阳的藏族学生那儿传来。温暖,跨过山河,涌入病房。
侯清炫,藏族学生亲切称呼的“侯哥”,是湖南省第十一批援藏工作队岳阳组组员,桑日县人社局副局长——也是一位真情实意、奔走一线的“就业红娘”。
时间拨回两年前,时任岳阳市就业服务中心人才交流科科长的他,第一次接到援藏工作组的“请求”:帮助山南籍毕业生联系岳阳企业,推动湘藏两地跨区域就业。
使命如炬,重托在肩。他没有丝毫犹豫,跑县区、下企业、推岗位,当年就实现了市场化组团式区外就业“零突破”:13名桑日学子顺利赴岳就业,开启新的人生。
西藏怎么去?唯有热爱,唯有奔赴。第二年,他干脆申请援藏。当时,桑日许多家庭对“区外就业”有顾虑:语言不通、生活不适、离家太远……侯清炫没有退缩,他翻山越岭,走村入户,甚至爬上海拔极高的增期乡米东村,耐心宣讲就业政策。
“阿妈啦,别担心,岳阳企业环境好、待遇优,我们还建了‘山南之家’,就跟家里一样!”他一句一句说,驻村干部一句一句翻译。高原反应让他嘴唇发紫,眼神却依然炽热,信念如磐。
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2024年起,他一头扎进了茫茫高原,足迹遍布桑日县三乡一镇。这一年,在他的鼓励引导下,53名藏族学生成功走出高原,拥抱新天地。
回忆起那段日子,侯清炫直言“忙得没日没夜”。他创新推出“量身定制”就业模式,为藏族毕业生精准匹配20多家优质企业,更推动劲仔食品、岳阳人才集团等挂牌成为首批“西藏桑日籍高校毕业生区外就业基地”,开发岗位近2000个。
“当有足够的时间和平台能做成一件事时,肯定希望做好、做到底。”为了将桑日的区外就业工作做得更好,2025年他毅然决然申请了延期,选择继续坚守。
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两年下来,侯清炫逐渐有了属于自己的答卷。“援藏是一种情怀,在这里我们只做能给老百姓带来幸福感的事。”在他看来,区外就业不是简单的安置,而是要让毕业生真正扎根、成长。为此,每一家对接企业,他必实地考察;每一个就业岗位,他都严格把关;每一位赴岳就业的毕业生,他都跟踪回访。
2年前,赴岳就业的强巴尊追,一度想放弃。侯清炫一次次谈心、开导,如今他已成长为企业的项目负责人。今年8月,他主动现身桑日招聘会现场,担任“区外就业推荐官”,鼓励更多学弟学妹勇敢走出去。
为让山南毕业生“出得去、留得下、过得好”,侯清炫还组织了区外就业“三交”活动,带领赴岳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观重点企业、忧乐文化园,开展职场礼仪、职场心理、公文写作等岗前培训,细致介绍岳阳市情、湖湘文化,让他们更快地融入当地生活。
“侯哥就像我们的大家长。”藏族大学生次仁卓嘎这样说。更温暖的是,他把援藏工作变成了“全家的事”。2024年春节,他特意把留岳的藏族学生请到家里共度春节。“他们就像我的弟弟妹妹,远离家乡来到岳阳,我要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与海拔比高度、与雪山比纯洁、与风沙比坚韧、与草原比广阔。如今,在侯清炫的努力下,就业援藏“岳阳模式”已如种子般在桑日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自2023年以来,他已组织4批83名桑日籍高校毕业生赴岳阳就业,其中43人在岳阳稳定扎根。
“一批批桑日毕业生赴岳就业、生活,并成长为‘新岳阳人’,这是血脉深情,更是藏汉一家亲的生动实践。”侯清炫说,看到学生们在内地企业崭露头角,用第一份工资给家人寄礼物,所有的辛苦都成了幸福。
如今,他正在筹划新一轮的就业援藏计划:要让更多雪域高原的“雄鹰”飞跃高原,在内地的广阔天空自在翱翔。
责编:王相辉
一审:杜立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