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悦读|百年文学与“后文学时代”

  湖南日报   2025-09-12 08:16:58


张柠

陈晓明教授最新学术专著《现代的形成与拓路》(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4年版),核心论题是“百年中国文学对当代中国精神文化建构的积极作用及其未来走向”。该书以现代白话汉语文学百年演变史为经,以“百年文学”创造的新美学和新思想对当代文化建设的贡献为纬,编织成一幅文学史和观念史并置的思想图案。

全书就6个与“核心论题”相关的问题面向——传统面向、世界性面向、大众化面向、伦理面向、民间面向、新媒介面向——展开了深入而详尽的论述。内容涉及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生产、传播、接受中的文化建构和精神价值创新诸多方面,是一部体大虑周的皇皇巨著,理论家与文评家两种思维风格兼具,视野开阔多元,思虑稳中求变,实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又一重大成果。

该书中的6个问题面向,也是结构全书的六大单元,每个单元6章,共36章;大处着眼,细处入手,大有“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之风度。

第一个面向,是“传统的克服、改造、超越”问题。历史悠久是长处,但也有短处,在庞然大物般的传统文化面前,“个体”变得渺小。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吹响反封建“文学革命”号角,倡导建立启蒙的、人民的、白话的、现代美学的、批判性继承的现代中国文学。第二个面向,是“百年中国文学的世界性问题”。百年中国文学,成了“世界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面对世界先进的文学观和美学观,通过翻译、借鉴、传播、教育等路径,我们走出了一条兼具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独创性道路。

第三个面向到第五个面向,是“人民性、民间性、新伦理问题”。这三个概念是有机统一体。“人民性”是百年中国文学的又一内在精神主线。从“五四”启蒙文学的“国民文学”“人的文学”“为人生的文学”,到延安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再到新中国的“新现实主义”和“二为方向”,都是百年文学“人民性”的体现。而“人民性”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文学表现形式对“民间性”的必然要求,它反映在北大的“歌谣研究会”,延安的“秧歌运动”,20世纪50年代的“新民歌运动”,乃至网络时代“新类型文学”的兴起等一系列文学实践中。百年文学的历史,因此也是体现文学与人民和民间血肉相连的历史。

最令人瞩目的是第六个面向,亦即“新媒介”面向,或者按照陈晓明的学术创造,称之为“后文明”叙事中的“后文学时代”面向。这是一个全新的文学现象,也是一个全新的理论论域。如何在“复数文明论”的前提下,重新面对多样化的“文明”“文化”“文学”?这是中国问题,也是世界问题。

陈晓明认为,所谓的后文明,“就是一种不再以人类为主体和主导的文明,它被更强大的、超出人类掌控力的科技超能力量所支配,它以完全不可知不可控的方式演进,其目标和目的也超乎人类的伦理价值界限”。与这种“后文明”相应的“后文学”,是一种不以“语言”为最高生存条件的图像和影像、网络的数字化生产、类型文学(科幻、奇幻、玄幻)、“爽感爽点”的文学,从而导致文学与阅读关系的深刻变革。陈晓明预言,“世界文学终将进入另一个世代。这个世代的文学与电子科技文明结合在一起”。在“后文学”世代面前,传统的美学概念、文学标准、生产传播接受模式,都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研究者和评价者面临巨大的挑战。

《现代的形成与拓路》细致入微地论述了百年中国文学的思想观念和审美形态演变史,为读者了解当代文化如何建构提供了诸多思想观念和审美形态的参考。但读者要完全把握其精神实质,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责编:刘瀚潞

一审:黄煌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