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1 18:36:56
文案、出镜:张英
后期:廖思渝
中秋将至,月饼销售大仗再度打响。但今年星巴克的月饼戏码格外精彩:一边是消费者吐槽“价格贵,饼难吃”,一边是员工在二手平台甩卖,而且卖不掉的话,还得自己掏钱买。
有在星巴克兼职的大学生为了完成销售任务,垫付了3000块钱生活费。而据某地星巴克一名员工说,完不成任务的话,公司就不给员工排“三薪班”,另外还要惩罚去路途遥远的景区门店支援,且只能报销一半路费。
表面看是销售压力,深层却是品牌的本土化焦虑。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遭遇瑞幸、库迪等本土品牌围剿后,越发执着于复制“月饼经济”的成功路径。一盒成本不足百元的月饼贴上品牌logo便敢标价500元,利润率堪比茅台。但高端化叙事撞上年轻人理性消费的铜墙铁壁后,最终压力却给到一线员工头上——这真是打得一副好算盘:赚了算我的,亏了算你的。
其实这种“垫钱营销”的荒诞模式已经成了一些行业的“明规则”。从星巴克月饼到必胜客套餐,从银行保险到美容美发,“员工变客户”的戏码年年上演。而且其中充斥着特有的“压力传导艺术”:不明说强制购买,却用排班制裁、远程流放等柔性手段逼你就范。正所谓“公司一张嘴,员工跑断腿”,最后不得已服从不合理安排。
公司有手段让员工就范,但不代表这是合理的。有法律人士就表示,“劳动合同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协商一致的原则,企业将经营风险转嫁给员工,违背了劳动关系的基本性质。”但是当销售指标与生存资源捆绑时,“员工自愿”便成了奢侈品。员工在绩效考核的“软刀子”面前,根本无力拒绝这种职场PUA。有网友就调侃:“以前是打工赚钱,现在是打工养公司。”
破解这道难题,需要三剂解药:一,监管部门应当明确叫停变相摊派,将员工垫资消费纳入劳动监察范围;二,企业要重新审视销售指标合理性,制定科学的营销计划;三,消费者不妨用脚投票,拒绝为异化劳资关系的品牌买单。
但愿明年中秋,星巴克员工不再需要垫钱“卖月饼”了。
责编:黄亚苹
一审:张英
二审:易博文
三审:冒蕞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