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名城之恋》序言2——带上一本书,爱上一座城

徐虹雨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1 17:01:19

徐虹雨(左)徐莞清(右)

作者简介:

徐虹雨,常德市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毛泽东文学院学员。她已出版书籍6本,其中3本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社科普及读物,2本获得全市原创文艺奖。其中报告文学书籍《军歌嘹亮》入选2019年度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创作项目、湖南省作协深入生活创作项目。

《名城之恋》2012年由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出版,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社科普及读物,获得常德市原创文艺奖。

音频朗读者简介:

徐莞清,常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干部,文化部朗诵考级、少儿播音主持考级高级教师、湖南文理学院语言艺术中心艺术指导,曾获央广第五届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总决赛配音组优秀奖,喜马拉雅A+优质主播,喜播教育官方点评官,有声书代表作《东京八平米》《痛快的日子》等。

序言2 带上一本书,爱上一座城

唐湘岳

其实,我和虹雨都是湘潭大学毕业的,不过,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不认识,也不可能认识,因为我毕业的时候,她还没进湘大呢。真正认识虹雨是在2009年,那时,她经常给光明日报投稿。她采访十分积极,写稿也十分到位,时常让我眼前一亮。那时我还曾对湖南其他几个市州的新闻专干推荐虹雨的稿件,让他们写稿多向虹雨学习,学习她会抓新闻、肯抓新闻的那股灵气,更学习她抓住新闻后锲而不舍的那股精神。后来得知她打算出一本关于常德文化方面的书,我对她的认识又深了一层,原来她不仅新闻稿写得好,散文也写得精彩。真的是文如其人,人如其名,有着彩虹的缤纷和灵动,细雨的可心与温润。

我在光明日报驻湖南记者站工作了24年,时常到常德采访,对常德的文化自认为也算比较了解。看过虹雨的《名城之恋》才发现,正如书中所言,我和许多人所见到的毕竟是城市的“简历”,“削去细节、挤掉情节、省去了历史深处的声声感叹,如同枝繁叶茂的梧桐,拔掉了所有的藤蔓、青叶,仅留枯瘦的主干。单调的数字、简单的推介让人们看不出梧桐特有的生命颜色,读不懂城市原有的丰富表情。”《名城之恋》,给了我一把认识常德的钥匙,透过雕檐翘角、镂花门窗、层层天井、步步台阶等文化符号,重新解读人文常德、灵动常德、精彩常德。

常德美在空灵。随意掬捧一泓清冽,也许就是屈原行吟沧浪激起的那朵浪花;随意抚摸一株绿荫,也许就是刘禹锡歌咏“竹枝词”倚过的那树风景。

常德美在精致。用享誉明清宫廷的“桃源工”在一榻之间运用百种雕艺,让福禄寿喜不露声色地招摇,于是便有了桃源雕花床的华贵。

常德美在深沉。信手翻阅这个城市的任一页码,都能感受到文化沉积的厚重。

常德美在典雅,美在张扬,美在千姿百态间,美在每一个常德人的心底。

虹雨介绍常德美景的文字也很美。

美在文笔。作者的文笔如同奔马,纵横驰骋,叙事、联想自由自在。她借助人类文字的载体——散文,洋洋洒洒地揭示常德文化深厚的内涵,并以轻扬的文字做着深刻而潇洒的历史穿越,让人们于灵动的文字中穿越千年,和作者一道于一阁一楼之间、一井一湖之中,品味历史,体验文化,让唐朝的烟宋朝的风,轻抚心灵。

美在内容。作者自由地叙述着常德的掌故、轶闻、趣事、传说,这些丰富的文化底蕴,使得文章不仅有着文学的灵动,也有着史学的厚重。作者在山水和文化之间找到了表达自己生命情感的极好形式,从而呈现给读者的常德山水便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成为一种人文山水。

美在思想。文中没有堆砌的词语,没有令人惊奇的哲理,只是娓娓道出、顺理成章,却在人心里荡起层层涟漪。作者用一种人文散文的形式普及文化,把知性融入感性,使得全文有了一种诗的意韵雍容、典雅灵动。

这本书值得一读,细细地读。

带上一本书,爱上一座城。相信,你也会有同感。

衷心祝愿虹雨在新闻和文学的道路上,笔耕不倦,继续前行!

2011年11月1日


唐湘岳,光明日报驻湖南省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湘潭大学客座教授,曾6次获得中国新闻奖。著作有长篇报告文学《永不谢幕的笑声》《为民书记——郑培民》。

责编:马曼雅

一审:马曼雅

二审:鲁融冰

三审:廖声田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