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盯上职场“拼命三郎”:男子高压工作后听力骤降

    2025-09-11 16:33:19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9月11日讯(通讯员 毛旖旎 余丽亚)周先生是典型的“职场大忙人”,日程表永远排满,临时会议、紧急任务是家常便饭,长期处于“连轴转”的高压状态。发病当天,他正为一个项目焦头烂额,接电话时突然感觉右耳像被堵住,紧接着就是持续的耳鸣,对方的声音变得遥远又模糊。“当时以为歇会儿就好。”周先生后来回忆,但休息半小时后,耳鸣不仅没消失,左耳能听清的声音,右耳却像隔了一层厚厚的棉花。

次日,一觉醒来的周先生症状并未缓解,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天就赶往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就诊。该院耳鼻喉头颈外负责人余丽亚副主任医师接诊后,为他进行了详细的诊查,结合他的症状和纯音测听结果,确诊为“突发性耳聋”。

丽亚解释,周先生的情况并非个例,突发性耳聋的诱因往往藏在日常细节里,尤其需要警惕:

第一,长期高压与疲劳:像周先生这样,长期精神紧张、睡眠不足,会导致内耳血管痉挛,血流减少,听觉细胞因缺氧“罢工”。

第二,病毒感染“趁虚而入”: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可能侵犯内耳,破坏听觉神经。

第三,不良习惯推波助澜:长期戴耳机、频繁接触噪音,或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病,都会增加发病风险。

此外,突发性耳聋的预后差异很大,关键取决于3点:

第一,就医时间:发病72小时内治疗,有效率可达70%-80%;超过1周再治疗,有效率可能降至50%以下;

第二,听力损失程度:损失越轻,恢复越好,像周先生这样及时治疗的中度患者,多数能恢复正常;

第三,伴随症状:单纯听力下降比合并眩晕的患者预后更好,合并眩晕者可能残留耳鸣或听力障碍。

丽亚强调即使治疗后听力恢复也需随访3-6个月,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听力波动,需及时调整方案。

在治疗恢复期,建议患者:

- 绝对静养:发病1周内尽量休息,避免低头、弯腰等动作,减少内耳压力;周先生治疗期间暂停了所有工作,每天保证8-9小时睡眠,避免情绪波动。

- 远离噪音:避免接触超过60分贝的声音(如广场舞音乐、汽车鸣笛),看电视、听手机时音量以“自己听清即可,不影响他人”为标准。

- 耳部防护:按摩耳部穴位,改善耳部血流,改善循环,防止污水进入。

- 心理调节:家属多陪伴沟通,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周先生的妻子每天陪他散步、听舒缓音乐,避免因耳鸣烦躁)。

-饮食建议忌辛辣刺激限盐限油戒烟戒酒多吃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瘦肉、鸡蛋、菠菜),帮助神经恢复富含锌的食物(如牡蛎、南瓜子),保护听觉细胞;

突发性耳聋不是“小毛病”,而是可能致残的急症。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

- 别让身体“透支”:保证睡眠,学会减压(如每天深呼吸10分钟、周末短途出游);

- 善待耳朵:少戴耳机(每次不超过1小时,音量不超60分贝),远离强噪音;

- 控制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要定期监测,避免内耳血管受损;

- 出现不适别拖延:一旦耳鸣、听力下降,第一时间到耳鼻喉科就诊。

责编:王璐

一审:王璐

二审:梁湘茂

三审:田雄狮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