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5-09-11 16:19:33
泸溪县第一职业中学杨娟
教育的意义,有时并非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让学生看见知识之间的桥梁,从而自己举起火炬,照亮前路。
在我任教的中职学校里,有许多因为“喜欢电脑”而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擅长游戏、会装系统、能解决常见故障,他们是生活中的“小高手”。然而,当他们面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上抽象的代码时,眼中的光很快就暗淡了。
“老师,学这些有什么用?我以后只想修电脑,又不当程序员。”学生李明的话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他们的兴趣在于具体、可见的操作,而非屏幕上晦涩的符号。
一场“意外”带来了转机。学校广播站那台控制铃声的老旧电脑彻底瘫痪了,新设备的采购流程漫长,但每天的铃声却不能中断。正当我在机房焦头烂额时,李明在一旁小声说:“可能是主板电池没电了,CMOS设置老是丢。”
我心头一亮,向他发出邀请:“你来负责硬件,我负责软件,我们一起让它‘活’过来。”他熟练地打开机箱,更换电池、清理灰尘,动作行云流水。硬件修复后,他追问道:“但没有打铃软件了,怎么办?”
“如果我们自己写一个呢?”我说。他瞪大了眼睛,但这次,眼神里没有了排斥,而是好奇。他亲手修复的硬件,正等待一个“灵魂”——而这个“灵魂”,恰恰由代码赋予。
我们蹲在机房地上,一行行地写代码。if(time=="08:00"){play_bell();},我解释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时间到8点,就播放铃声。你修的硬件在守护时间,代码则是在命令时间做事。”他紧紧盯着屏幕,第一次,那些符号有了生命的意义。
“老师,这里是不是少了个分号?”他突然指着报错行说——这是他第一次主动阅读并理解代码。当铃声最终准时响彻校园时,李明咧开嘴笑了,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此后,他虽依然不是编程高手,但却开始思考:“这个故障能不能写个脚本检测?”“这个重复操作能不能自动化?”我知道,我没有把他变成程序员,但我在他所爱的硬件与所拒的代码之间,架起了一座桥。
教师,未必是填满桶的人,但可以是那个掌灯的人,让学生看见桥在哪里,从而有能力连接整个世界。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彭静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