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1 15:48:09
湖南红茶的源头,藏在新化这片土地的时光里。自晋时萌芽,唐宋渐兴,明清昌盛,再到民国与当代的蓬勃发展,这片因茶而兴的土地,正以红茶为核心,在三产融合的时光里,慢慢铺展一幅“山有茶香、民有笑颜”的振兴长卷。
产业融合:从“一片叶”到“全链条”
“新化能把茶产业做起来,靠的就是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茶园到市场,每一环都扎的实。”新化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伯红说道。为了让茶产业持续焕发活力,新化县早已搭建起全链条支撑体系,从政策扶持、科技赋能、资金保障多方面协同发力,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据悉,当地每年设1000万元农业产业专项基金,近几年还统筹800万元衔接资金重点扶持茶叶产业,为产业从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注入强劲动力。
在政策与资金的双重加持下,新化茶产业规模与生产水平同步提升。截至2024年,全县茶园面积已达10.28万亩,建成14个千亩标准化基地,拿下21个“二品一标”认证,培育出5300亩绿色有机茶园;奉家镇与天门乡成功跻身国家茶叶产业强镇,7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拔地而起,曾经零星散落的茶株,如今已汇聚成一片规模化、标准化的绿色海洋。与此同时,全县33家茶叶加工主体年加工能力超万吨,其中红茶产量达3500吨,占总产量的57%,稳稳扛起了“湖红之源”的名号。如今,全县391家涉茶经营主体组成了实力雄厚的“茶军团”,1家国家级、6家省级、12家市级龙头企业梯队分明,2家企业年营收突破1亿元,让从茶园采摘到市场销售的产业链条愈发坚韧有力。
产业的蓬勃发展,让全县11万人因茶就业,3.3万户农户共享产业红利,其中7610户脱贫户、26740名脱贫人口,靠着这片“黄金叶”实现稳定增收,农户年均增收6000元,脱贫户年均增收5300元。“我们大力发展茶产业,最终目的就是让老百姓真正受益。”陈伯红坦言,每当看到曾经的贫困户靠采茶、管园过上好日子,便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最实在的意义。
品牌铸魂:从“地域味”到“国字号”
当产业根基愈发稳固,如何让新化红茶从“养在深闺”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答案藏在品牌的塑造与传播中。“‘新化红茶’不只是个名字,更是刻着梅山印记的文化符号。我们要让更多人知道,新化不仅有好山好水,更有一杯好红茶。”陈伯红的眼神中满是坚定。
2018年,“新化红茶”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让这杯源自千年梅山的茶正式拥有了“国字号”身份;此后,它又接连斩获全省十大茗茶、“湖红之源”、“一县一特”优秀品牌等荣誉,每一份认可都让“新化红茶”的品牌底色愈发鲜明。2024年6月,《“中国茶寿之乡”评定标准体系》从新化向全球发布,让茶寿文化与茶产业紧紧相拥,为品牌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为了让品牌声量传得更远,近五年新化县累计举办10多场省级推介会,开展茶道体验、采茶研学等特色活动百余场,成功打响“世遗之地,湖红之源”的核心IP。同时线上线下联动发力,共同织就了一张密集的销售网,让新化红茶从地域产品成长为湖南红茶重要力量。
茶旅共生:从“种好茶”到“玩出趣”
茶香飘远时,茶旅的故事也徐徐展开。来新化,不仅要喝一杯地道的红茶,更要在茶园里读懂梅山风情。
依托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优势,新化整合资源推进茶旅融合,建成渠江源、梅山涵等多个茶旅示范基地。其中奉家镇渠江源茶文化景区,先后获评省“十佳茶叶休闲旅游示范基地”、全国最美茶园、国家3A级景区,游客在此学采茶、学制茶,欢声笑语与茶香交织。据统计,新化茶旅年接待180万人次,收入破5.4亿元,真正实现“茶园变景区、茶农变导游”的美好愿景。
如今,新化的茶山依旧青翠,红茶的香气愈发醇厚。这杯红茶,从来不止是饮品,更是新化人用时光泡出的生活,用产业酿就的希望。往后的日子,它还会继续在山水间生长,在市场上飘香,把“湖红之源”的故事,讲给更多远方的人听。(文/薛艳 摄像/左观奇 出镜/宋朝 后期/左观奇)
责编:杨柳彬
一审:杨柳彬
二审:王珊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