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2025-09-11 15:23:15
近日,一则新闻在全球头条和社交媒体刷屏:拥有近70年辉煌历史的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MIIS)宣布将于2027年6月正式停止招生并逐步关闭。
蒙特雷对大众来说并不熟悉,但在翻译界确是如雷贯耳,其被称为“翻译界哈佛”。
今年刚拿到offer的学生万万没想到,刚刚开学,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关门弟子”。
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 图源:学院官网
顶尖翻译学府的辉煌与困境
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在翻译界享有崇高地位,与法国巴黎高等翻译学院、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口译学院并称为“世界三大顶级翻译学院”。学院成立于1955年,前身为蒙特雷外国语学院,2010年正式并入全美排名第五的明德学院,成为其研究生院。其口译和笔译专业长期位居世界前列,培养的学生广泛活跃于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和跨国企业。
蒙特雷的关停并非偶然。据有关资料,蒙特雷赤字累积,招生不足。《The Middlebury Campus》2025年4月披露,明德大学预计2025财年赤字总额将达到1410万美元,其中870万美元来自蒙特雷。疫情之后,由于国际生源锐减,蒙特雷原本设定的850人招生目标仅完成一半左右,实际招生规模维持在440人上下,远低于收支平衡点。
AI冲击下被淘汰成为必然?
翻译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深刻变革。
近年来,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强大的语义理解、上下文感知和多模态处理能力,推动了翻译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这些模型不仅在文本翻译上取得了显著进步,还能同步处理语音、图像和视频内容,实现了多模态翻译。
近日,字节跳动Seed团队正式推出端到端同声传译模型Seed LiveInterpret 2.0。
截至2024年底,中国主营“机器翻译”或“人工智能翻译”的企业数量增加至1545家,同比增长706家。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广泛嵌入多模态场景应用产品,智能翻译设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引领翻译行业迈向智能化、场景化新高度。
数据显示,AI翻译效率提高近9倍,成本平均降低90%。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智联招聘联合报告显示,编辑/翻译工作最易受大模型影响。86.67%的受访者认为“大模型初译+人工保障”将成为主流模式,翻译者的角色从创造者沦为校对员。
行业薪酬大幅下滑:一年半前,千字50元的单价还是行业标准,如今已降至30元甚至更低。兼职西班牙语短剧翻译的李同学表示,她的报酬从每分钟15元降至5元,缩水了三分之二。
蒙特雷并非个例,全球语言专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23年,西弗吉尼亚大学宣布取消所有外语和创意写作课程,并解雇约7%的教职员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英语专业人数从953人减少到578人。
据《高等教育内参》2024年5月报道,美国削减了31个语言旗舰项目中的13个,超过三分之一的项目失去资金支持。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近几年都有密集的语言项目被取消。
AI时代,外语人才怎么“突围”?
蒙特雷学院的关停标志着传统教育模式面临重构,但也预示着新机遇的开始。
AI技术卷入翻译领域,对职业译者产生了不小冲击。“水平低的翻译人才确实容易被AI取代,但优秀的高级翻译人才还是很稀缺。”从事外语翻译行业20余年的郑蒗认为,人工智能虽然会对翻译人才市场进行“洗牌”,但还无法替代人工翻译,只是对职业译者的要求更高了。
对此,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意大利文学译者陈英也深有同感。她认为,翻译除了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外,还要讲究语境的恰当性。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要让“译文有情感、有温度”,这背后考究的是译者扎实的语言功底、敏锐的洞察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这是翻译软件目前还做不到的。
未来,复合型“AI+人才”将成为新趋势。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党委书记葛忆翔指出,中国的翻译教育需要从“量的扩展”转向“质的提升”,由“技能训练”走向“胜任力塑造”,培养既精通语言,又能驾驭数字工具、具备特定领域专业知识并能统筹项目的复合人才。
蒙特雷的谢幕不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而是新时代的开始。当AI能够胜任大部分翻译工作,人类翻译的价值将更加体现在文化理解、情感交流和创造性表达上。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我的语言的界限,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当技术打破语言壁垒,人类反而有了更多可能性去拓宽世界的界限。
责编:戴蓉
一审:唐煜斯
二审:朱晓华
三审:赵雨杉
来源:潮新闻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