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1 09:57:32
一片叶子,在群峰与澧水间生长,却将清香散播至异域橱窗;
一方水土,以绿为底、以质为骨,终将生态“高颜值”转化为产业“高价值”。
桑植白茶的故事,不仅是茶叶的故事,更是一个县如何以生态为舟、以品牌为桨,在高质量发展浪潮中破浪前行的深度实践。
生态立县:绿色家底正变成发展资本
生态是桑植的独有优势。八大公山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天然博物馆”“物种基因库”,森林覆盖率达72.6%,空气和水质常年保持优良。优越的生态条件,让这里成为茶叶的理想产区。
近年来,桑植将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全县茶园面积7.95万亩,分布在13个乡镇、108个村,直接带动11.45万人就业,其中包括9200户脱贫家庭、3.5万人。2024年,桑植白茶产量5860吨,综合产值7.32亿元。
标准化茶园基地里,茶树整齐成行,管理措施细致入微。以往依赖天气的生产方式,正被设施化和规范化逐渐取代。如今,绿色资源不再停留在“风景”,而是实实在在写进了发展账本。
质量立身:科技与标准稳住产业脊梁
高质量发展,关键在质量本身。桑植在守住绿水青山生态底色的同时,把提升品质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一环。
走进八大公山、洪家关的茶园,新栽下的300亩特色品种正茁壮生长。这里不再是传统的“各管各种”,而是统一推进“良种、良技、良法”。近年来,桑植县积极推动基地宜机化改造、科学化管护,茶园正在朝着规模化、标准化迈进。
科技的力量同样在重塑产业。依托科研院所,当地建立起符合本土环境的加工技术体系,“养叶、走水、增香”的工艺参数被反复验证,昔日“靠天吃饭”的难题逐步破解,实现了白茶当年就好喝,解决了贫困山区发展白茶的资金瓶颈。
质量提升离不开人才。近年来,桑植探索“小班制”实操培训模式,逐步替代“大课堂”讲授,做到“培训一个、成功一个”。2024年,累计组织现场培训280人次,覆盖采摘、加工、仓储等关键环节,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队伍的支撑。
与此同时,标准化体系不断完善。“2+2”技术标准体系相继落地,其中《桑植白茶栽培技术规程》《桑植白茶加工技术规程》通过湖南省级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成为湖南省地方标准,从田间到车间再到茶杯,形成全链条规范。
一系列举措,使桑植白茶在市场上逐渐形成口碑。目前,全县拥有“超白”“西莲”“洪家关”等二十多个子品牌,开设专营店250多家。区域品牌价值达到3.92亿元,品牌强度指数792。茶香之外,更多的是一份稳稳的品质承诺。
品牌跃升:地方特产成为公共名片
品牌,是县域经济能否走远的关键。
近年来,桑植白茶获得“袁隆平特别奖”“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进入重点地理标志保护名录,被纳入“一带一路”地理标志推广清单,逐渐走出大山,进入全国市场。
在长沙地铁站台、张家界景区入口,甚至北京奥体中心,都能看到“桑植白茶”的标识。公共场景的出现,让一片叶子超越了地方特产的范畴,成为可识别、可触达的公共品牌。
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正在打开。桑植白茶已通过欧盟有机和雨林联盟双认证,正在申报中法“蓝天标志”。对于一个山区县而言,这意味着它已具备了与世界对话的底气。
在桑植的调研中,可以清晰看到一条路径:以生态为本底,以质量为支点,以文化为滋养,以品牌为方向。
这条路并不轻松,却一步步将一片叶子托举到更远的市场。白茶的清香,不再只是茶汤的气韵,更是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注脚。未来,桑植将以愈发坚实的步伐,把绿水青山化作金山银山,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文/吴汶奕 视频摄像/龚武祥 出镜/邓博文 后期/杨柳彬)
责编:杨柳彬
一审:杨柳彬
二审:王珊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