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杰文集《随心自在》读后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0 23:22:22

刘赋

9月1号是新学期开学的日子。一大早,收到了老领导孙文杰先生惠赠的新作《随心自在》。这是继2019年引发业内广泛好评的《大爱无疆》一书之后,孙文杰先生的又一部力作。书中以亲历者的视角,择其要者,概述其个人身世与奋斗足迹,深情追忆创业历程艰辛,热情讴歌劳动创造伟力,穿插重要参与者往事回忆,辅之以多幅具有重要史料兼具美学价值的图片为证,图文并茂,洋洋大观。作为中国建筑产业大军中的一员,书中多个场景,我似曾相识。又因为工作的机缘,同处海上,比邻而居,有幸得以聆听孙老教诲,且多有书信唱和,因此,阅读此书,于亲切之外,更多了情感上的共鸣,以及许多的人生感悟。

孙文杰先生

一、薪尽火传,爱的接力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文集《随心自在》开篇,作者即详述其身世苦难:出生于上海黄浦江边农家,家境贫寒,父母所生子女一十有一,四位夭折。为了存活,父母含泪将7岁的大姐过继给王姓人家。父亲英年早逝,家大口阔,衣食无着,嗷嗷待哺,哀告无门。其时“我”仅9岁。“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替母亲分担家庭的重负,大哥、二哥、小姐姐用稚嫩的肩膀,扛起风雨。大哥、二哥、大嫂、二嫂婚后,也不分家,将微薄的薪水,悉数交给母亲,用以度日,供“我”从同济大学毕业,弟弟亦完成了学业。家大口阔,生计艰难,爱的托举,令人动容。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人们常说:“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来治愈”,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耕读传家、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典故与古训、善行与美德,在黄浦江边的孙家塘,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母爱的光芒,清辉漫洒,浸润心田,一辈子也忘怀不了。2008年,在《怀念母亲》一文中,孙文杰先生深情忆起童年一件小事:家大口阔,未有多余。一个鸭头,需劈成两半,供“我”两餐。但每次,一位连五个指头都数不清楚的唤做“阿戆”的乞丐前来,母亲总会将家里好吃的都和盘托出,送给乞丐,临走时,还要在他的荷包里塞上一些零花钱。“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斯人已逝,思念不辍。从1968年入职,到2013年荣休,四十五年的漫长岁月,孙文杰先生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中国建筑”。大江东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独自凭栏,酸甜苦辣,倚月下独酌。“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作者望月怀人,无限感慨:服务“中国建筑”的这四十余年,“在香港这个竞争激烈的自由市场之中顽强拼搏了长达二十年,说不累是假的。2001年到内地工作之后,舞台更大了,任务更重了,人亦更辛苦了。特别是遇到的许多事情使我觉得匪夷所思,乃至感到有点心累。人累,睡一觉就可以消除疲乏;但心累,往往使人在精神上受到难忍的折磨。”对于一位身居高位的央企掌门人,万千心曲,不可轻易为外人道,所谓“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但,笔锋随之一转,母亲的言传身教,犹如霞光万道,顿时拨云见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每当我心累的时候,母亲把饭菜塞到‘阿戆’嘴里的情景,以及母亲把零花钱塞在‘阿戆’口袋里的情景,就显现在我的眼前,也就立即使我的内心感到十分坦然:真正的好人,就是要做像母亲这样的人,她做好事,她做好人,从来不求好报。”(《随心自在》(上册)第5页)

时任中建总公司总经理孙文杰慰问项目建设者

一脉良好家风的传承,让人受益终生。由此推而广之,进而利及他人,福泽桑梓,德披万众,善莫大焉。有感于此,作者满怀感恩与感激,浓情饱蘸,深情写道:“如果说没有母亲的这种忘我精神的影响,如果说没有兄姐将这种忘我精神不断延续,以及无私的实际资助,那么,孙家塘、龙南村也就少了一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中国的建筑业也就少了一位立志向世界一流企业冲击的闯将;党和国家也就少了一位四十余年如一日坚守自己的信仰、忠诚于自己事业的十分虔诚的共产党员。”(《随心自在》(上册)第4页)

浦江幼时苗,大树已参天。孙文杰先生服务与主政“中国海外”与“中国建筑”四十余年间,永葆初心,百折不挠,继承传统,改革冗余,大力创新,擘画宏图,力推中海与中建整体上市,拔擢英才,选贤任能,推动系统内多家困难企业走出低谷,步入发展快车道。在持续巩固“中国建筑”在房建领域优势地位的同时,做强地产业,做大基础设施板块,做优投资业务,果断拓展海外市场,带领“中国建筑”迈入世界500强行列,跻身世界一流企业方阵。慈母之爱,须臾未忘,生生不息,接力传承,“中国建筑,服务跨越五洲;过程精品,质量重于泰山”的企业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奉献祖国、造福社会、福利员工”——包括40余万中建自有员工、上下游200余万产业工人在内,在孙文杰先生的带领下,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刷新着城市的天际线,装点着优美的人居环境,编织着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满怀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着阳光下的利润,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有奔头。“宁可苦一个,造福千万人”,阅读《随心自在》一书,高楼之上,引颈眺望,我依稀看见八十年前,黄浦江上的那盏渔火,明明灭灭,映出江水闪烁。在江边那座风雨飘摇的棚户小屋之中,一位坚强的农妇,正在油灯之下,缝补衣裳,伴儿夜读的情景……

二、身先士卒,勇打头阵     

春风得意,走马任上。2001年3月,孙文杰先生荣升中建总公司总经理。就强化作风建设问题,5月18日,在全司干部大会上,他抛开讲稿,敞开心扉,告诫领导干部要把党和国家以及广大群众赋予的这个平台“作为行善的工具,而绝不能成为作恶的手段”。他语重心长,恳切地指出:“如果我们一下飞机不是到现场去和大家仔细研究工作,而是奔向高尔夫球场比赛谁进的洞多;不抽时间去项目上实地查看我们同事的作为,而是去球馆比试自己的保龄球有没有专业水平——我们将给员工留下多么坏的印象!如果领导一再放纵自己,员工可以有样学样,他们中的一些人将消极怠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些人甚至会进行报复性的消费,我们的事业要成功就失去了基础。”(《随心自在》(上册)第13页)


孙文杰(左)与中建五局原董事长、党委副书记鲁贵卿(右)在项目工地检查

从这一刻起,在任内的整整十年间,孙总始终把商场视作战场,披甲上阵,跃马扬鞭,身先士卒,深入基层,“走动管理”,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奔波忙碌、辛勤操劳;哪里发现重大商机,哪里就有他的审时度势、统筹权衡、一锤定音!

由于原因种种,2000年前后,中建旗下的多家公司,都面临很大困难,队伍人心涣散。中建五局“由于长期欠付工资和医疗费,职工生活困难,迫于无奈,部分职工自谋生路,有的只好养鸡、养猪,甚至到附近菜场捡菜叶为生”(《随心自在》(上册)第68页)。“我第一次到(中建)五局调研,住在长沙井湾子局办公楼旁边的招待所里,阴冷潮湿的房间使人难以入睡。而令人觉得更心酸的是,看到局大院里的办公楼和职工宿舍,以及旁边高耸的水塔,都显得陈旧残破”。孙文杰先生此后曾多次到五局调研,都住在局招待所。晚上在院子里散步,不远处,总有一个小伙子尾随左右。他不解,问局领导。答曰“五局太穷了,问题太多了,上访员工络绎不绝。因为担心到局办公楼上访的人员把您围住了,特别是怕个别员工在感情冲动时对您有所不敬,所以就请小潘照看您一下。听罢,我心里更不是滋味,并要求自己加快解决五局问题的步伐。”(《随心自在》(上册)第73页)

慧眼识才,天降大任,中建总公司党组当机立断,从中建八局抽调鲁贵卿同志去中建五局,主持工作。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鲁贵卿同志不负重托,大刀阔斧,力推改革,不出三五年的光景,脱胎换骨,成就了中国建筑业上的一段佳话。鲁贵卿同志后来公职与社会职务很多。荣休之后的他,一刻也不得清闲,著书立说,传道授业,论坛演讲,笔耕不辍,空中飞人。2024年深秋,一周之内,我在沪上两次得以向鲁贵卿董事长当面请教。我恭立其右,双手执觥,说您职位这么多,这么高,我们还不知道怎么称呼您呢?他十分爽朗,声音洪亮地笑答:“就叫我鲁局!中建五局鲁贵卿,简称为‘鲁局’!”说完,一饮而尽!

孙文杰(左)同中建总公司老领导张恩树(右)在一起

我注意到,在孙文杰先生《大爱无疆》与《随心自在》两部文集中,作为孙老选贤任能的得意之笔,《孙文杰慧眼擢英才,鲁贵卿千里走单骑》的传奇故事,孙先生一说再说,引用再三,常写常新,历久弥新,每每喜形如色,恍如昨日。“盖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鲁局幸甚,孙老幸甚,五局之福,中建之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当前,面对经济周期性波动与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传统建筑业面临着一定的压力。联系孙总任内解决困难企业的成功实践,仔细研读《随心自在》中庖丁解牛式的生动案例,一切怀抱贡献于中国建筑基业长青的有志之士,定然会豁然开朗,深受启发!

“商场不是战场,商场犹如战场”,这是孙总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中央企业,要勇扛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作为经济建设战场的主力军,企业追求经济效益,这是我们的主责主业。读《随心自在》一书,我们看到,作为大国央企的掌门人,孙文杰先生长年奔波在项目履约管理的现场,始终冲在市场营销的第一线。书中书写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从项目缘起、立项、投标、谈判、落地、履约、竣工的全流程,简直就是一部商战大片,充满了戏剧的张力。作为该项目的总操盘手,我们看到孙总大气谦和的人格魅力,举重若轻、处变不惊的从容,审时度势、各个击破的韬略,横刀立马、运筹帷幄的睿智与气度,知人善任、大胆授权的格局与胸襟。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位执掌权柄的建筑央企掌门人,在面对竞争对手怪招迭出、不断搅局时见招拆招的太极推手,更感受到中建上下一心、志在必得、不到长城非好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团队精神。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2004年6月的一个深夜,日本东京新大谷酒店,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项目投标前夜,孙总的房间,灯火通明。在投标报价偏低、项目面临巨额亏损、业主方寸步不让、竞争对手步步紧逼、多年投标准备很可能一触即溃的紧急时刻,面对士气低落的联合投标体成员,孙总压低了嗓子,强作镇定,环视四周,不动声色地问道:“总公司在内部联合体中未占股份,但是如果总公司给予这个项目几千万元的补贴,你们干不干?”

大家见孙总态度如此之坚决,亮出底牌,又有重金,可抵潜在亏空,顿时表态“愿意干”。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签字仪式现场

孙总缓缓站起身,望着窗外东京大都市阑珊的灯火,朗声吟道:“人生能有几回搏!‘中国建筑’搞10万套小房子也登不上建筑业的高峰,但一个环球就能促使我们加快登上高峰的速度!如果我们舍不得投入,患得患失,只顾得算自己的小账,那环球就是别人家的了。别人能干,我们就不能干?!”正是有了决策人的当机立断,一锤定音,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在东京翌日凌晨的1:35分花落中建,成就了中建在高端房建领域的崭新传奇。2008年,在圆满建成该项目后,中建创造了包括“屋顶高度492米”在内的“六个世界第一”!

抚今追昔,感慨系之。17年过去了,重读孙老回忆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当年承接、建造的点点滴滴,凭栏远眺咫尺之遥高耸入云的这座建筑史上的巍巍丰碑,想到当年为这座大楼落成而付出无数心血的李国宝先生、森稔先生,森浩生先生、佐藤先生、吉村明朗先生,以及以孙文杰、易军、王伍仁、季加铭、张培、洪可柱、梁新向、裴晓、顾锡明、夏江、鲍广鉴、朱文汇、周发榜、唐金国、朱永清、黄刚、马国荣、曹建、张多见、杨成等为代表的、为了环球大厦如期优质建成的每一位中建大国工匠们,抬望眼,丰碑冲云霄,男儿何不带吴钩,油然而生报主请缨的冲动与豪情!

书中,橘子洲头江山一号地块的峰回路转、广州西塔花落中建,央视新址、太中银铁路、哈大高铁、武广客专武汉站、武汉天河机场、广州白云机场、迪拜朱美拉棕榈岛花园、阿尔及利亚外交部新办公楼、阿尔及尔布迈丁国际机场、美国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大桥、新加坡理工大学园、刚果(布)国家1号公路……每一个项目的建成,都是一段精彩的故事,“中国建筑,服务跨越五洲”,中国建筑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大爱无疆,大道无形     

“人(这)一生,能把自己的行为,融入到国家行为之中,并且能经受住时间和空间的考验,证实他做了一世的好人,办了不少的好事,这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这是孙老在《随心自在》扉页上写下的座右铭。“当官不发财,发财不当官”,这是他几十年职场人生恪守的准则。“我崇尚用简单的办法来解决复杂问题,为人阳光、率真、豁达,讲话直白、通俗简练,喜怒哀乐全在脸上,免得有人去过度解读”。“我的优点是办事速度很快,缺点是处事性子太急”,“我一生只想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实践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和‘实事求是’的宗旨”,“面对前面的困难,面对未来的工作,只有一个‘干’字,在干中学,在学中再干!”……夫子自道,言近旨远。从这些平实朴素的话语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耄耋长者的处世之道与耿耿丹心。

孙文杰先生与夫人胡然芳女士在一起

脚步跟着信仰走,丹心向阳,初心不忘,“年年韶山冲,岁岁莲花山”,感恩伟人,致敬时代;大刀阔斧,擘划宏图;披荆斩棘,夙夜在公;如花美眷,伉俪情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闲云野鹤,云卷云舒,功成身退,闲看江鸥,采菊东篱,著书立说;敬业奉献,情系百姓;莳弄花草,含饴弄孙,与书为伴,枕月入眠,一生只干一件事,一生挚爱一个人,这是何等的境界与操守!

书中多个章节,不平则鸣,秉笔直书。比如分析系统内某家单位因决策失误重陷低谷的原因时就直指病灶,鞭辟入里、一针见血(自身决策失误、地产行业下行、作风涣散、风腐交织):“一是那个地方的贪官污吏实在是太多了。我们的同事虽然没有糊涂到和他们同流合污的地步,但是没有保住企业的底线,给圈进去了太多资金。大家的辛勤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二是给无良企业垫资太多,又做了一次穷人帮富人的蠢事,大多数垫资颗粒无收;三是‘投资必须有回报’的意识丧失,不分析投资所在地的偿债能力,玩的是十分危险的‘击鼓传花’的游戏;四是‘五湖四海’的干部任用原则受到损害(排挤外地来的干部)”(《随心自在》(上册)第100页),导致企业重陷艰难——看问题又准又狠,投枪匕首,寒光闪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刀刃向内,扼腕叹息。这是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与人格力量的,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磊落襟怀与对实事求是优良作风一以贯之的坚守与弘扬。

书中自始至终洋溢着温暖而又感动的旋律。施恩不图报,受恩长萦怀,那不绝如缕的母子情,那深厚绵长的同胞情,那缠绵悱恻的夫妻情,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战友情,还有高高扬起的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都有如“复三部曲式”的雄浑交响,旋律激荡,时而高亢,时而深沉,时而让人踏歌起舞、豪情溢胸,时而为之扼腕叹息、有泪盈眶……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随心自在》是一部厚重的大书,波澜壮阔,云淡风轻,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值得我们同道中人反复研读。书中所蕴含的为人处事之道,企业管理之要,修身齐家之则,做官为臣之诫,穿越逆境之法……醍醐灌顶,似有顿悟。微言大义,洋洋大观,高瀑流泉,令人目不暇接。我越是细读、精读,越是觉得高山仰止,那么近,又那么远,既高不可攀,又咫尺之遥……

写到这里,我忽然记起孙老去年初冬的时候,邀请我在来年春暖花开的时节,去他的崇明海岛“自在园”中看牡丹、赏月季的事儿来了。如幸得尊者垂青,尽快成行,我一定揣上一瓶上好的“石库门”花雕酒,买上几只阳澄湖的大闸蟹,吹着海风,赏着丹桂,尽情体验一把杜老夫子“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逸致闲情……

作者简介:刘赋,武汉大学法学博士后,高级政工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