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0 17:26:14
文丨骆志平
宁乡四碟是地域特产、四种零食,分别是砂仁糕、刀豆花、冰姜和紫苏梅。源于清代,原产于宁乡玉潭镇,现归于城北金洲镇。上了一点年纪的宁乡人都吃过。
20世纪50年代,宁乡四碟就亮相全国食品展览会,远销美国、日本及南太平洋地区,算得上湖南零食中的老字号。八九十年代,依然卖得火。
那年代,宁乡人走亲戚或出远门,一般会捎上一点当作见面礼。冰姜解胃、刀豆花爽口、砂仁糕充饥、紫苏梅解馋。乡情乡味,花个块把钱,就能尝个遍。
记得在宁师读书时,学校第一次放假,我带回去了两包砂仁糕和刀豆花,母亲尝了一点点,便原样包了起来,说等客人来了一起吃。母亲了不起,平时,家里日子穷,但念叨的是别人。可惜,母亲走得太早,每每想起,泪痕难干。
现在,零食太多,天南地北,没有了地域性,开出的品牌店一家接一家。宁乡四碟放入其中,很难抢眼。那些零食中的新宠儿好看又好呷,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市场,这让固守传统技艺的老字号,变得越来越尴尬。
早些年,宁乡四碟已被列入“非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硕一脸憨实,初次见面,他正在厂里忙上忙下,穿着一件皱巴巴的短T恤,汗水黏在身上,一块一块的,湿透了肩背。
小伙子挺乐观,精气神十足。知道我们过来,刀豆花、砂仁糕、冰姜、紫苏梅摆了一桌。我没讲客气,赶紧尝了起来,老旧的口感,老旧的乡情,一点未改。
杨硕说,他家几代人干这行,已近七十年,做出了很深的感情。几位打工的伙计围过来,东一句、西一句,都夸杨硕母子舍得干。地地道道的宁乡腔,不是句句听得懂,但从笑呵呵的嘴缝中蹦出来,碎嘣嘣的,味道比砂仁糕还要爽。
日子过好了,人的口味也在变。宁乡四碟咀嚼的是乡愁,不一定个个都喜欢。就像古村落的服装,件件漂亮,但真要买着穿,还是本地人居多,宁乡四碟同样如此。
现代零食不一样,借助资本的力量,打出了不少组合拳,有的从登台亮相起,就没想过赚不赚钱这件事。做传统零食的大多小打小闹,天天想着人工工资、电费、水费,不在一个赛道上,只能老老实实做产品。
杨硕够拼的了,其母亲更是发得狠,60好几的人,打着一口宁乡腔,玩抖音,做直播,越做越内行,虽然土了点,但嗓门大、喜感十足,比起宁乡在外的那几个小品演员,还要有味道。
我笑着夸她,您调制的新四碟(紫苏陈皮、酸枣糕、紫苏藠头、冰姜)真好吃,能守住老四碟,又做出新四样,真有几把刷子,再努点力,搞出一二十个新产品,肯定会有资本找上门,到时跷着二郎腿,都能赚到钱。
宁乡“非遗”项目多,喂猪的养鸭的做首饰的,行行都有。但理清了门道的不多,总以为凭着一双勤劳的双手,肯定能发财。其实,从印百元钞票的那天起,一切都在变,市场随着资本转,打工仔围着老板转。
我看了一下宁乡四碟的销售,去年了300多万,除去运行成本,所赚不多。不过,业绩还在一年一年往上涨,开发的伴手礼越做越时尚,订单太多,经常加夜班,这在老字号零食中,算得上牛皮哼哼的事了。
现在,抖音铺天盖地,流量早已不是销量,目前还在不断细分市场,有些领域的传播力越来越弱。产品要出圈,还得循着资本的方向,寻找新路子。
特别是传统老字号,体量小,利润薄,上不了大平台,要想火起来,谈何容易。西安有个老板做出了分子冰淇淋,五颜六色,被炒成了爆款,卖到几十块钱一杯,这里面有逻辑也有运气。
宁乡四小碟,不能被套牢在“非遗”记忆中,新的四小碟,做得不错,但知晓的人还不多,如何让吃过的人多份惦记,没吃过的人多份好奇,还得下功夫。
“非遗”的活力在于变现。在聊嗑时,杨硕的母亲反复强调纯手工,我笑着说,您不能这样,该改的还得改。比方做刀豆花,为什么不采用机器切片和雕花,做一套模具,不仅压出的纹饰漂亮,还能降低人工成本。顾客要的是好呷好看好便宜,哪个关注怎么做的咯。
湖南最大的零食品牌盐津铺子,采用了不少老配方,但走的是规模化路子,标准化生产,封闭运行,做出的零食口感稳定,质量可控,花样特别多,市场占比越来越大。
当然,杨硕母子拿不出那么多银两,但转换脑子,想点新法子,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不一定要花大银两,但肯定要花大心思。有些活儿,不能凭想象,更不能凭蛮力,还得像月亮一样,领着一班小星星,今天这里眨眨眼,明天那里亮晶晶,哪个见了都说好。
雁过留痕,人过留声。一个时代的记忆,饱含温馨,因为感动,才会拥有热爱,因为对比,才能感知幸福,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要放下内心的矜持,老树开新芽,才是“非遗”应有的风景。
过去,宁乡四碟是紧俏货,没有囤货,也没有保质保鲜这一说。现在,食品过剩,销售周期拉长,对包装的要求越来越高,刀豆花、砂仁糕、冰姜、紫苏梅个个量体裁衣,穿上了漂亮的衣裳。
有些包装做得合身得体,看着就喜欢,这是宁乡四碟的新变化。那天,我带回了一点,把临近的几个同学叫过来,小尝了一下,大家聊得甚欢,有些细小的甜蜜,又涌上了心头。人这一辈子,来时揣着一团火,莽莽撞撞,待繁华弥散,回头一看,缠得住心中明月的,还是情缘几叙、乡愁几缕。
宁乡四碟有过自己的红火,民国时期,砂仁糕就成了湖南的名吃,和灯芯糕、麻香糕、烘糕并称湖南四大名糕。义沅、隆和、杨同春、德兴斋以及宁乡的20多个厂家,都争相生产。
砂仁糕用的是砂仁和早稻米,将米磨碎后,陈放六个月,待其风干松散,再和磨碾后的白糖混到一块儿,加入适量茶油,用水搅拌,烘烤定型,吃起来松酥爽口,柔泽香甜。
紫苏梅用的也是本地的食材。每年三月,紫苏刚刚冒芽,杨硕就带领一班人去邻近的村庄,选配观音紫苏和青梅,稍作处理后,加以浸制。紫色越鲜嫩,色泽越浓稠,浸出的紫苏梅,味道越可口。
“一片冰姜一杯茶,健胃又驱寒”,冰姜制作不难,除了作零食,还有人喜欢将其放入烟熏茶中,烟气渗入姜汁中,姜汁驱离茶烟气,喝起来提神醒目。
不知道那些远在他乡的宁乡人,心中牵挂着什么,味蕾中是否还留有家乡的牵念。其实,真正的乡愁,不仅是沩水岸边的明月,还有家乡的刀豆花、砂仁糕、冰姜、紫苏梅,以及各种各样的乡情和乡味。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