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渔家女刘静,“触网”让风干鱼香飘世界

徐典波 曾梦萍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0 16:17:59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徐典波 通讯员 曾梦萍

“家人们看,这是君山六门闸传统风干鱼,原汁原味……”

910日,岳阳市洞庭南路熊玉兰风干鱼店内,一个渔家女打扮的网络主播,架起三脚架,打开摄像头,在短视频平台上开始直播带货,吸引不少网友围观,纷纷下单购买

这位女主播就是“渔三代”刘静是一名通过网络走红的“新渔人”,也是全国退捕渔民转产转业的典范。这位曾经的渔家女,仅凭一部手机、一个三脚架,就把祖传的风干鱼制作工艺推向全国和国外,实现年销售额超600万元。

秋阳高照,岳阳市君山区钱粮湖镇六门闸社区生态渔村,一条条风干鱼一圈圈晾晒在圆形大竹盘内,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朵”。六门闸如今以盛产风干鱼而闻名,刘静一家在这里生活29年,他们世代以捕鱼为生,以船为家。

刘静记忆中,童年是散不去的鱼腥味,是风暴中摇晃的船只,是整夜不得安睡的梦。“渔民制作风干鱼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储存容易变质的新鲜鱼,没想到成了大家喜欢的一道美味。”她回忆,上岸前,他们一边卖捕捞上来的新鲜鱼,一边把未能及时售出的鱼制成风干鱼卖。

刘静家的风干鱼虽美味,却没打开销路,一年仅有2万多元收入。在外地打工的刘静最魂牵梦萦的仍是家乡的味道,于是决定返乡,助家人一臂之力。

刘静开始跟随父母学习风干鱼制作。“先学剖鱼,辨别鱼是否新鲜”,起初只做刁子鱼和鲫鱼,卖给亲朋好友。随着禁渔政策落地,当地政府积极引导退捕渔民转产养殖。她的父亲和舅舅开始养鱼,为风干鱼制作提供稳定原料。

2020年春节,疫情突。刘静一家冷库中的大批鲜鱼因疫情滞销,喜庆的节日氛围被现实的经营压力所取代。“晒好的鱼堆在库里,卖不出去”她心急如焚。转机来自一条短视频她看到有人直播售卖农产品,心想:“别人可以,我的鱼为什么不行?”

刘静开始认真钻研电商,报名参加线上课程。初试直播,面对有人质疑年轻姑娘怎会卖鱼,她便将镜头对准腌鱼现场,“从客厅走到冷库,让观众看到鱼是我们自己做的她用诚信赢得信任。当地政府也伸出援手,人社部门多次举办电商培训,教授普通话、直播和剪辑技巧,助力她迅速成长。

在传承古法基础上,刘静创新推出“糍粑风干鱼“坚持零添加、无防腐,口感软糯、咸淡适中”,更贴合现代健康理念。她通过短视频展示刮鳞、剖背、抹盐、风干等全流程,并融入家庭故事与湖湘文化,成功吸引大批消费者。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刘静曾因物流问题赔钱,“发往广东的鱼因潮湿发霉,发到海南的因冰融化、面单湿损无法投递”。经反复摸索,她总结出“泡沫箱加冰袋、使用防水面单”的方法,逐步实现发货“0损耗”。正是这些教训,让她从选鱼、制作到包装、物流,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严格把控。

随着短视频和直播走红,刘静一条剖鱼视频就能获得百万浏览量。她售卖的不仅是产品,更是洞庭湖的文化与风景。不少开着车的客户专程前来参观,多家主流媒体也先后走进她的作坊拍摄节目。最让她自豪的是,2024年,家乡成功获评“中国风干鱼之乡”

如今,刘静在六门闸和岳阳市区分设加工点与门店。她计划规范生产流程、拓展商超渠道,让更多粉丝便捷购买,也让“六门闸熊玉兰风干鱼”品牌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刘静说:“变美的不仅是洞庭湖,还有渔民的新生活。只要肯学肯干,就能把家乡的农产品卖出去,甚至做成大产业。”

责编:王相辉

一审:杜立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