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 2025-09-10 13:34:16
入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增大。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这是一个需要格外警惕的时期。寒冷刺激会使血管收缩、血压波动,心脏负荷加重,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急症。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一科专家提醒您:遵循以下“五大基石”养生原则,能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第一基石:保暖为先,抵御温差冲击
1.为什么?
心血管系统最怕“一冷一热”的剧烈变化。寒冷会直接导致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
2.怎么做?
①摒弃“秋冻”:切忌像年轻人一样“秋冻”,尤其是老年患者。早晚出门务必添加外套,如风衣、薄毛衣等。
②重点保护:护好颈部、后背、脚踝这三个关键部位。颈部受凉易引发血管收缩;后背是阳经汇聚之地;脚部离心脏最远,更需保暖。
③温水生活:清晨起床后,用温水刷牙洗脸。晚上用温水泡脚20分钟(水温不超过40℃,饭后1小时再进行),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
④浴室预热:洗澡前先让浴室内充满热气,水温不宜过冷或过热,洗澡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
第二基石:饮食调养,润燥兼护血管
1.为什么?
秋季干燥,易耗伤人体津液,血液黏稠度可能增加。同时,秋季进补需谨慎,不可盲目。
2.怎么做?
①坚持“低盐低脂”:这是控制血压和血脂的基石。每日盐摄入量应低于5克。少吃咸菜、腊肉、加工零食和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
②滋阴润燥:多吃些柔软、含水分多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藕、梨、山药等。推荐食谱:冰糖炖雪梨、百合银耳羹,既能润肺防秋燥,也对血管有益。
③优选蛋白质: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深海鱼(三文鱼、鳕鱼,富含Omega-3)、去皮禽肉、豆制品。
④主动饮水:晨起和睡前各喝一小杯温开水,有效稀释血液,预防血栓。全天保证饮水充足,不要等渴了再喝。忌浓茶和咖啡。
⑤忌辛辣油腻:减少烧烤、油炸食品和过于辛辣的食物,防止“上火”和便秘,避免因排便用力而诱发意外。
第三基石:科学运动,循序渐进
1.为什么?
规律运动能改善心脏功能,但秋季运动的时间、方式都有讲究。
2.怎么做?
①选对时间:避开清晨(6-10点)心血管事件高发时段。最好选择下午或傍晚,天气暖和、阳光充足时进行。
②择优选项:选择和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快走、太极拳、八段锦、瑜伽。运动前必须有5~10分钟的热身。
③把握强度:以身体微微出汗、不感到胸闷气短、次日不疲劳为宜。运动中若出现任何不适,应立即停止休息。
④持之以恒: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贵在坚持。
第四基石:平和心态,静养心神
1.为什么?
情绪激动是心血管事件的“引爆器”。秋季易生“悲秋”情绪,需主动调节。
2.怎么做?
①保持乐观:多与家人朋友聊天,培养兴趣爱好,如听音乐、养花、下棋、书法等,转移注意力。
②避免极端情绪:遇事冷静,切忌大喜大悲、与人争执、过度焦虑。观看激烈的体育比赛时也要注意控制情绪。
第五基石:规律作息,监测病情
1.为什么?
良好的作息是心脏最好的“休息”,而定期监测是发现问题的“警报器”。
2.怎么做?
①早睡早起:顺应自然节气变化,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中午可适当小憩20~30分钟。
②“慢”起床:遵循“三个半分钟”原则——醒来后床上躺半分钟,坐起后在床边坐半分钟,双腿下垂在床沿再等半分钟。这可有效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引发的意外。
③坚持用药:切勿自行随意停药、换药或增减剂量。秋季血压易波动,更需遵医嘱服药。
④定期监测:每天定时测量血压、心率,并做好记录。定期复查血脂、血糖等指标。如出现胸闷、胸痛、心慌、气短加重、头晕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李志主任提醒:秋季养生对心血管患者来说,核心在于“防”与“稳”:防寒保暖、防血液黏稠、防情绪波动;稳血压、稳心率、稳心态。请记住这首养生口诀:
秋风送寒莫大意,保暖首要记心间。
饮食清淡多润燥,温和运动选时机。
心态平和睡眠足,监测用药不停息。
科学养生过金秋,心脏安康全家喜。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一科 李艳
指导专家:李志
通讯员:王艳姿
责编:袁小玉
一审:袁小玉
二审:陈艳阳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