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如光,照亮邵阳教育新征程——邵阳市多措并举锻造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0 11:31:59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戴鹏 通讯员 李超 隆奇哉

在邵阳这片教育热土上,理想与使命交相辉映。

当隆回草原学校校长谭美珍以传承与创新破解乡村教育难题,身披“湖南省最美教师”荣光;当城步儒林中心小学教师兰朝红在《师者如是》中动情讲述二十八载守护乡村学子的岁月——邵阳教育战线迎来了2420名怀揣理想的新教师。他们意气风发,踏上三尺讲台,誓以青春之火点燃教育明灯。

从乡村课堂到城市讲台,从初出茅庐到资深名师,邵阳正以坚实举措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绘就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邵阳教师正以行动诠释这一千古箴言,以担当书写育人华章。

立德为先,铸就教育精神之光

邵阳始终将弘扬教育家精神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激励广大教师忠诚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勇做新时代的“大先生”。

“三寸粉笔系国运,一颗丹心铸民魂。”师德师风,是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邵阳建立健全师德考核评价体系,为每位教师建立师德档案,将其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紧密挂钩,让师德成为职业生涯的“铁规矩”。

隆回县率先出台《教职员工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组建10个师德宣讲团。县领导亲自带队,深入乡镇学校开展宣讲,推动师德建设制度化、常态化。在这片沃土上,优秀教师不断涌现:陈玉娥以爱心照亮视障学生的求学之路;夏子然用街舞点燃乡村孩子的激情之火;谭美珍将偏远瑶乡打造成教育创新的“试验田”……他们如璀璨星辰,照亮邵阳教育的天空。

“三名”领航,锻造教育铁军

名校、名师、名校长,是引领教育前行的灯塔。邵阳创新实施“三名”工程,计划三年内分学段、分学科培养50名市级名师名校长,打造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带动培育200名卓越教师校长,滚动培训750名县级青年骨干,形成人才辈出、群星闪耀的生动局面。

目前,邵阳全市已建成76个市级名师网络工作室,实现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全学段覆盖。这些工作室构建“核心成员+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三级培养体系,涵盖核心成员760人、骨干1200人、青年2000人,辐射506所学校,形成强大的人才培养网络。

新邵县酿溪镇第一完全小学教师刘丽波作为工作室领衔人,首创“三化教学法”并在全县推广。五年来,她培养的86名青年教师中,8人获部级奖励、20人获省级奖项,形成令人振奋的群体成长现象,为邵阳教育注入澎湃动力。

多维淬炼,激发成长新动能

“国培引领、省级指导、市级示范、县区为主、校本覆盖”——邵阳构建五级培训体系,聚焦教师专业成长,深入推进分类、分层、分岗、分科培训,为教师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

暑假期间,邵阳市双清区开展教研主任专题培训,融合专家授课、校情分享与互动交流;市五中开展“立德树人、赋能创新”暑期研训,围绕技术融合、班级管理、教学革新、师德淬炼四大模块;市十一中建立“听-评-改”一体化机制,校领导带头听课,与新教师共同观课。上学期,新教师周均听课约2节,撰写反思超200篇,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去年下半年,邵阳市教育局精心打造“宝庆课博会”,一年举办39场,138名教师展示教学风采,近4000人现场观摩,在全市掀起教学研讨热潮。

城乡联动,促教育均衡发展

邵阳市坚持“有编即补、优先保障”,通过公招、选调、商调、接收委培师范生等多渠道补充师资。近三年公开招聘教师2318人,引进人才162人,安置公费师范生4450人,有效缓解师资短缺。编制资源向农村倾斜,放宽乡村教师职称评审条件,为乡村教师提供更多机会。

邵阳市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通过轮岗、跨校竞聘、对口支援、走教等方式,优化城乡教师配置。建强“农村网络联校”成为促进均衡的重要举措。全市已建成292所农村网络联校,以“送课、送教、送资源”为核心,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带动406所乡村薄弱校发展,惠及教师1.2万余人,显著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我们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组织名师送教下乡,实现城区对农村薄弱校的精准帮扶。”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恒荣说,邵阳将持续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邵阳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师恩浩荡,如山似海;教诲声声,如沐春风。在建设教育强市的征程中,邵阳教师正以深沉的爱与专业素养书写新时代教育华章。面向未来,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邵阳教育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责编:戴鹏

一审:戴鹏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