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联 2025-09-10 11:26:45

以小人物书写抗战大历史——评电视剧《归队》
文|杨晓冬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电视剧《归队》重磅推出,为观众呈现了一段波澜壮阔又饱含深情的抗战篇章。该剧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指导,由高满堂、李立、汝盛、李洲编剧,臧溪川、赵阳执导,从普通抗联战士的成长视角切入,以小见大地反映了自“九一八事变”开始,历时十四年的全民抗战历程中,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联和东北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最为艰苦卓绝的一段斗争史。自8月25日在CCTV-8黄金档和腾讯视频同步播出后,迅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凭借其独特的叙事视角、真实的历史还原和鲜活的人物塑造,成为抗战题材剧中的一部佳作。

多线交织下的“归队”之路
《归队》采用了多线并行的叙事结构,这一手法堪称精妙。以胡军饰演的排长老山东为核心,串联起了一众失散战友各自曲折的归队历程。这种“散-聚”结构,打破了传统抗战剧宏大炮火叙事的单一模式。不同角色如汤德远、田小贵、兰花儿、高云虎等,他们各自有着独立的命运轨迹,在不同的场景和困境中挣扎前行。汤德远在困境中曾有过信仰的动摇,但最终愈发坚定;田小贵从富家少爷逐步成长为一名坚毅的抗联战士;兰花儿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抗联精神,将“土匪窝”转化为一支抗战力量;高云虎则在爱情与使命之间艰难抉择,最终选择重返战场。这些不同的“归队之旅”各有看点,它们相互交织,既增强了剧情的节奏感与悬念感,又极大地拓宽了叙事维度,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已全方位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之中。这种叙事方式,使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跟随角色一同经历迷茫、挣扎与成长,真切地触摸到历史的脉搏。

真实还原的剧情
为了真实还原东北抗联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归队》的主创团队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创作态度。编剧高满堂在长达多年的开发创作过程中,多次深入东北抗联旧址进行采风调研,与数十位抗联战士及后人倾心交谈,广泛搜集一手史料。在拍摄时,剧组更是深入长白山腹地实景拍摄,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上做到极致。从抗联战士在山林间以野草、雪搓松子果腹,到零下30°C的林海雪原实景呈现;从手工制作泛黄棉袄并塞入草屑以还原当时的穿着,到“冰面爆破”技术的运用;从日军台词由专家纠正发音,到服装和武器经过军工考证等,无一不体现出剧组对历史真实性的执着追求。这些精心雕琢的细节,让这个发生在东北白山黑水间的抗战故事充满了说服力,使观众能够穿越时空,真切地感受到当年抗联战士们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和他们不屈的抗争精神。

平凡英雄的群像赞歌
《归队》在人物塑造方面可圈可点,打破了传统抗战剧对英雄形象的符号化塑造。剧中的抗联战士们不再是高高在上、无所畏惧的“战神”,而是有着七情六欲、会恐惧、会犹豫、会迷茫的普通人。鲁长山作为队伍的主心骨,坚毅果敢,却也会因对妻儿的愧疚而暗自神伤;汤德远在生死考验面前,内心经历了从懵懂到坚定的巨大转变;倪大红饰演的老驴子,从一个懦弱的平民逐渐觉醒,其细腻的表演让角色充满层次感;蒋欣饰演的大阔枝,外表泼辣,内心却怀着炽热的救国之心。这些角色在战争的熔炉中,逐渐坚定信念,完成了从平凡人到英雄的蜕变。他们的形象真实而立体,让观众看到了战争中人性的光辉与复杂,也让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抗战精神的内涵——它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每一个普通人在国家危亡时刻,挺身而出、顽强抗争的勇气与担当。

《归队》通过独特的叙事、真实的还原和鲜活的人物,为观众呈现了一部高质量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它让我们铭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感受到东北抗联战士们“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的伟大精神。在当下,这部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着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传承和弘扬先辈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同时,《归队》也为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让我们看到了历史题材作品在创新表达与精神传承上的无限可能。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