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师者|信笺载暖意,讲台育芳华

  大众卫生报   2025-09-10 10:48:43

手里捏着潘同学写的这封感谢信,纸上的字迹还带着笔墨的温度,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初登讲台的那个清晨。

龚凤老师期末最后一堂课收到的信

那是2019年9月,初秋的风带着一丝凉意,吹进护理学院的阶梯教室。我攥着被手心汗浸湿一角的教案,站在讲台后,看着台下数十张年轻又略带迷茫的脸,心脏像揣了只兔子般怦怦直跳。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同学们好,我是你们这学期传染病护理老师,龚凤。”话音落下,教室里安静得能听到呼吸声,那些精心准备的教案,仿佛在这一刻变得有些陌生。这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堂课,讲台上的每一秒,都交织着对专业的敬畏与初次授课的忐忑。

开课第一周,我就发现了学生们的“共性问题”:不少人抱着“上课划重点、考试背答案”的心态,把护理知识当成冰冷的条文来记。讲“隔离技术”时,我提问“为什么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隔离标识和防护要求不同”,台下学生大多照着课本念出答案,可当我追问“如果患者不配合隔离,该如何在保证防护的同时安抚其情绪”,教室瞬间陷入了沉默。这一幕像警钟,让我坚定了授课方向——护理不是背书,是用知识解决患者的真实困境。

从那以后,我的课堂多了“故事”和“挑战”。讲传染病护理的“消毒原则”,我没有直接罗列步骤,而是分享了临床经历:曾有位老年患者,因担心家人被传染而情绪低落,拒绝护士为其房间消毒。我们没有强行操作,而是先坐下来陪老人聊天,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消毒是为了让他早日康复回家”,还演示了温和的消毒方法,最终赢得了老人的配合。“课本上的消毒流程是标准,但面对有情绪的老年患者,‘人文关怀’要走在技术前面。”我对学生们说。医学是科学,更是人学。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我始终将医德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传染病患者不仅承受着身体的痛苦,还常常遭受歧视和孤立。作为护理人员,我们不仅要治疗疾病,更要治愈心灵。医德不是口号,是面对质疑时的耐心,是面对风险时的担当,是永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的初心。

学生们课堂里的专注

课程推进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学生们的变化。曾经上课低头记笔记、从不主动提问的学生,开始在课堂上举手讨论;曾经觉得护理知识枯燥的同学,也会在课后找我讨论案例。有一次,讲完患者的心理护理,下课后小李同学跑过来跟我说:“老师,我奶奶最近身体不太好,我用您教的方法跟她聊天,她开心多了,也愿意配合治疗了。原来护理知识这么有用!”看着他眼里的光,我忽然明白,教师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点燃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与信心。

一学期的课程很快就结束了,最后一节课,当看到讲台上放着的这封感谢信时,我愣住了。拆开信,一行行真挚的文字映入眼帘:“龚老师,虽然今天是您带我们班的最后一节课,但是我们都对您依依不舍……同学们都说最喜欢您上课时的笑容,极具感染力,课堂气氛很容易活跃起来,不知不觉就下课了……您每次讲完课后都会跟着我们一起做课后习题,让我们更好地巩固基础知识,能让我们通过例题使知识更条理化……您每次讲新的章节时,都会让我们温故学过的旧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境界……您每讲完一课后,都会让我们重新梳理一下本堂课学过的知识……您上课的思维很灵敏,每次讲到一个知识点时,您都会结合您的临床实践经历使我们对知识点更加深刻了解,不仅让我们知道‘其然’,也知道‘其所以然’……”

师生毕业留影

读着读着,我的眼眶湿润了。从初登讲台的忐忑不安,到如今看到学生们的成长与认可,这一路走来,有付出,更有收获。学生们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他们的进步让我备受鼓舞,也让我更加热爱教师这份职业。我知道,我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引导一颗颗年轻的心灵,朝着成为优秀护理人员的方向成长。这封感谢信,是对我一学期工作的肯定,更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这封感谢信被我小心收藏,它时时提醒我勿忘初心。教育不仅是职业,更是使命;不仅是传授,更是点燃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对护理事业的执着追求。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管护师  龚凤

责编:袁小玉

一审:袁小玉

二审:陈艳阳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