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市筑根基潮涌巴陵谱新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0 08:05:09

——岳阳市2025年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刘燕妮

9月8日,岳阳市召开全市教育大会,就建设教育强市、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动员部署。近年来,岳阳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动摇,大力开展教育振兴五年行动。全市学校布局不断优化,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素质教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2025年,全市中考总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大幅提升,高考本科录取人数、600分以上人数、屏蔽分人数大幅增加,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49.81%,书写了岳阳教育强、建设新的生动篇章。

岳阳楼区白杨坡小学的孩子们欢欢喜喜开启新学期。彭正阳摄

立德树人浸润成长思政教育“活”起来

教育之舟,德为压舱石。今年来,岳阳市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全程,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本土红色资源是滋养心灵的沃土。岳阳市每年组织5万余名学生参与“韶山—任弼时纪念馆—平江起义旧址”等红色线路研学活动,一处处革命历史纪念地成为热门打卡地,研学日记中“触摸历史的温度”成为高频词。岳阳市一中以“藏汉一家亲”为纽带,创新开展党史、新中国史等教育,

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市十五中师生走入人大、政协、社区的“行走的思政课”广受好评,“开门办好思政课”让革命精神可触可感,红色基因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底色”。

思政教育的创新不止于行走。巴陵戏、古琴曲、洞庭渔歌等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传承,五育融合持续深化。岳阳楼区东方红小学原创巴陵戏《日出东方》斩获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以艺术形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思政教育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岳阳市建立家校社“教联体”县级指导中心11个、校级服务中心370个,实现育人资源大整合。在“大思政课”理念引领下,岳阳市教体局联合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纂《岳阳英烈故事》系列读本,开发“张超英雄中队”“李东志愿服务课”等特色课程,推动21个思政微课登录“学习强国”平台。

同时,法治宣教是立德树人的坚实保障。全系统聘任法律顾问531人,198人持有行政执法证;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教育,年均受教育干部、师生80余万人,确保全员学法;选聘法治副校长914人,实现全市中小学校全覆盖;强化安全教育,实施“利剑护蕾”“防极端行为”“防溺水”“防欺凌”等专项行动,实现“四个100%”全覆盖,全方位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身心双健护航成长素质提升“亮”起来

健康的体魄与阳光的心态,是青少年成长的基石。岳阳市同步实施心理健康与体质提升“双护航”计划,成效显著。

食品安全是保障学生身体健康的第一步。岳阳市教体局出台《岳阳市贯彻落实〈湖南省中小学校食堂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岳阳市中小学校托管食堂管理办法》《岳阳市中小学校食堂满意度测评办法》等制度文件,并全面实施。全市中小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比例达100%,食堂实现大宗食材集中采购全覆盖,深加工食品使用比例降至9.21%,师生“舌尖上的安全”得到坚实保障。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为青少年成长注入澎湃动能。全市城乡体育场地设施覆盖率达100%、96%,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3.0平方米高于全省均值;公共体育设施全部开放,部分实行免费或低收费,年服务1115万人次。群众身边体育场地设施的普及,在课余、节假日,中小学生就能方便地参加锻炼,在运动中强健体魄、放飞心情、享受快乐。

值得一提的是,岳阳每年举办岳阳马拉松、CBA季前赛等赛事100项以上,直接参与群众超20万人。近四年,岳阳籍运动员获奥运会铜牌、亚运会金牌、全运会金牌各1枚,学青会金牌2枚。新增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2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02所,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9所,体育彩票销量稳居全省第二,今年成功入选全国体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四个试点城市之一。

心理健康建设成果同样亮眼。全市建成心理辅导室218个,配备专兼职教师972名,1000人以上中小学实现专职心理教师全覆盖。“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三年行动”,落实“全员文体”要求,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操场上跃动的身影成为校园最美风景。

办学条件“硬核”升级教育质量“跃”上来

“以前村里娃要走十几里山路上学,如今崭新的寄宿制学校就在家门口!”平江县南江镇中心小学一名家长感慨道。

针对学龄人口变化和城镇化趋势,岳阳市打出“撤并改建”组合拳。近年来累计整合小规模学校506所,新建改扩建学校438所,建设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123所,资助学生125万人次,发放资助金9.08亿元,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大步跨越。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重塑岳阳教育新生态。岳阳市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为89.1%,课后服务覆盖率、成绩等级呈现率均达100%。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压减至5%以下,是全省唯一未通过政府购买学位的市州。创新实施中考学科分数折算录取、初高中联合贯通培养、市区初中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三大改革”,并组建45个名师工作室、18个学科核心团队,年培训骨干教师超万名。

在“幼有所育”向“幼有优育”迈进中,全市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6.64%,普惠性资源覆盖率达92.78%,双双超过国家普及普惠标准。残疾少儿“一人一案”精准安置,送教上门比例从20.01%降至12.23%,公办专门学校即将投入使用,教育阳光照亮每个角落。

在教学硬件、软件提升的同时,为实现教学质量“弯道超车”,岳阳市树立“育人为本、质量为重”的鲜明导向,以改革增动力,以创新出特色,通过集团化办学、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教师业务考试、教研教改等举措,构建集教学、评价、管理为一体的全息式治理体系,多项质量评价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

产教融合“双向奔赴”教育赋能“强”起来

在岳阳经开区,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与科美达集团共建的实训基地内,学生正在操作精密仪器。企业负责人评价道:“技术型毕业生上手快、留得住,能快速成长为技术骨干。”如今,教育已成为岳阳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引擎”和“创新引擎”。

今年,岳阳市新增岳阳学院、岳阳科技职业学院、长沙科技学院3所高校,湖南理工学院更名“大学”省教育厅完成公示,“申博”及岳阳职院“升本”加速推进,高等教育实现“量质双升”。

今年以来,岳阳市教体局赴海南、浙江、上海、广东等地考察学习,向教育部专题汇报,并对接美国芝加哥大学探索国际合作办学,建成现代石化、先进装备制造2个省级产教联合体(全省21个),为高等教育拓新蓄能。

“专业跟着产业走,人才围着市场转。”根据人才需求,岳阳高校布局和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启动实施,全市各高校停招或撤销专业41个,新增专业29个,在石油化工、通信工程、光学工程、人工智能等方面形成学科专业特色,更好服务我市“1+3+X”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其中,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与三一重工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学生未毕业即被企业“预定”,为产业注入新动能。

教育是国之大计,更是民生之基。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岳阳正以教育之强夯实发展之基,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责编:王相辉

一审:杜立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