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 2025-09-10 07:39:21
记者 陈艳阳 袁小玉 通讯员 谭建伟
王珊玺,湘南学院康复治疗学专业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从事康复临床与教学工作15年。
第一次站在挂满人体解剖图和摆放着训练器材的教室里,教案的重量沉甸甸压在掌心。眼前是学生们专注的眼神——王珊玺意识到,康复治疗学教师肩负着双重使命:一端度量修复生命功能,一端标记康复人才的成长轨迹。讲台方寸,连接的是此刻的课堂与未来患者的康复征途。
课堂教学
教室讲授:生活枷锁的解锁示范
“老师,我总怕扯到他患侧肩膀。”在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课堂上,学生小陈练习偏瘫患者穿衣时犹豫不前。王珊玺轻托她的手腕,示范角度:“动作轨迹如溪流,顺应而为。”再练习时,小陈成功借助躯干旋转让模型手臂顺利入袖,惊喜地说:“原来不用蛮力拉扯,也能完成!”这是动作分析与代偿技术在课堂的内化瞬间,也是未来康复治疗师解开生活枷锁的第一把钥匙。
特教课堂:康复技术的精彩绽放
在郴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实践课堂上,学生们为脑瘫患儿小悦设计训练,用彩绸搭建“颜色隧道”。当学生小林挥舞黄色绸布时,小悦抓住布边,含糊说出“黄色”。短短0.1秒的突破,点亮了课堂。返校途中,学生们热烈讨论如何将课堂所学转化为真实有效的康复方案。王珊玺感受到,特教实践的最大价值,是让学生直面康复知识在真实场景中的力量与价值。
终点关怀:尊严照护的终极诠释
在安宁疗护病房带教时,学生疑惑生命末期患者为何仍需关节活动。王珊玺轻声示范:“康复的疆域不止功能恢复,更守护生命尊严。”当学生为老人仔细垫好减压垫时,老人唇角浮现微笑——这是对“康复即尊严”的最无声诠释。
特教实践
师者心证:生命刻度的校准之人
十五载春秋,王珊玺最深的感动往往在细节中:课堂上学生的顿悟眼神,特教课堂那架承载希望的纸飞机,临终患者因舒适而浮现的微笑……这些都是生命在残缺边缘对尊严的顽强宣言,也是医学教育最深的价值回响。
岁月如水流逝,她始终坚守初心:在讲台与实践天地间,引领学子既要精研修复技艺,也要怀揣仁心。从课堂操作到特教探索,再到安宁病房的抚触,她所守护的从不是某块肌肉或关节,而是生命尊严的刻度。
责编:袁小玉
一审:袁小玉
二审:陈艳阳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