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把丹心系校园 ——忆张志民先生

刘阳河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9 17:31:30

文|刘阳河

张志民先生工作照

“滔滔汨罗江畔,巍巍玉池山前,有屈子行吟的足迹,有弼时播种的春天……”校歌旋律初起,恰同学少年,书声琅琅。入校之初学唱的这首校歌,词作者之一就是张志民先生。一路走来,辗转求学数所高校,竟发现这是五音不全的我,今天还能够唱出的唯一的校歌。这首歌,也一直召领着我对青春往事的回忆,对汨罗市一中和家乡师友的牵念。唱校歌,也成为我们同学失散多年再度聚首的情之所致兴之所在。 

高三那年,先生成了我们的语文老师。他身材瘦弱但精神矍铄,眼神清澈坚定。虽然他从不曾说起,但我们都知道文革浩劫中,他饱受折磨,七年“牛棚”劳动改造,右腿冻伤致残,可谓“身残名败”,但他愈加纯粹,仿佛不曾经历,也似早已参透世间的繁华,淡看人生的风雨,保持着一份天真,不改幽默风趣,课堂上团结活泼,其乐融融。尤其是上古文课时,先生挥洒那份儒者的风范与优雅,便有了古风古意,有几分三闾大夫行吟泽畔的意蕴和神似,不知不觉间引领学生步入沉醉的境地,听这样的课,恰是如坐春风化雨时,似饮兰陵琥珀浆,余音绕梁间,竟至“三月不知肉味”。

先生被尊为“骚坛名宿”,诗词联俱佳,又工书法。其才华与情怀,尤体现在每年的高考季,高高的校门,大红的对联贴起来,先生借联劝勉,别具一格,引时人注目,至今亦为人所乐道,在此撷取两联以飨:

“翻开试卷慎三思,那奥妙难题,好似山高路险;

踏出校门先一笑,这纷纭人世,原来海阔天空。”

“家住洞庭湖,曾经多少风波,怕什么? 

神游考试卷,难免若干困惑,小心些!”

“山高路险”“多少风波”,何尝不是先生一生的写照;“海阔天空”“怕什么”?又何尝不是先生毕生的秉执。当年的高考竞争,可用“惨烈”二字来形容。一中学子,怀揣先生这份富含人生哲理的达观嘱咐,走进考场,相视莞尔,心中怎不平添几许力量,几许轻松!

张志民先生(前排右五)等与汨罗市一中高137班毕业合影

先生与濡沫相依的患难妻子居住在学校桔园旁,是一间低矮窄小的老式平房。师母贤淑文静,在学校图书室工作,对先生照顾有加。那时因经济条件有限,炎天靠风扇解暑,严冬用煤球取暖。但师母将陋室收拾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壁上挂有字画,屋内最多最醒目的是书,书香满室,令人钦羡。窗边还摆有一台一看就知道是正在使用的缝纫机,或许先生一年四季穿着得体的衣裳,都是师母亲自裁剪的。

那个时候他应该快退休了,身体也不太好。“此生垂暮无奢望,但把丹心系校园。”仿佛要追回被耽误被荒废的时光,他自题诗联言志,抓住最后的职业生涯,每天起早贪黑陪我们在一起,两点一线,育人为乐。现在回想,在炽白的日光灯下,一群青涩懵懂求知若渴的童子埋首苦读,一位潇湘槐市诲人不倦的长者徜徉其间,构成了我们八十年代弱冠年华理想画卷的一部分。先生并非班主任,但每个学生的秉性与状态,他都了如指掌。学生每有思想困惑、早恋苗头、家庭变故,他就是邻家张爹,是散步同行者,是有点唠叨的婆婆与妈妈,正因张爹的苦口婆心,学生心中的“结”会逐渐解开,脸上的阴云密布往往都能云开雾散。

高考前夕的一个晚自习间隙,先生唤我到走廊上聊天,月光皎洁,星子满天,先生指着北斗星,仿佛不经意地说:“你可以把目标定得高一点,瞄准北大”。啊?!这是令我惊诧且从来没有萌生过的梦想。“瞄准北大”,先生说这句话的神情一直在我眼前浮现,是那么淡定,又那么殷切。事隔多年之后,我终于以北京大学博士后的身份领略了博雅塔下、未名湖畔的两度春秋。虽然姗姗来迟,毕竟一偿夙愿。他让我相信,无论做什么,“笨鸟”只要先飞,只要坚持飞,也一样能抵达理想的彼岸。 

往事并不依稀。翻捡箱底,先生留存于我的,是对我当年稚嫩作文的不吝赞语及划下的大段大段、一长串一长串的红圈。在他的激励下,我甚至有一些恣肆忘形,从此由害怕作文到盼望上作文课,并不再打草稿,而是“出口成章”,一气呵成,不管不顾字迹的潦草与狂放,也不用再担心像以前那样被老师要求重写。如果说文字能给我带来人生的润泽和贴心的幸福感,如果说我认同“文字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如果说我敬畏文字,愿以悲悯之心献绵薄之力,或许就是从先生那里开始吧。多年以后,我也做了十多年的军校教员,并通过捐建乡村图书馆等方式关注留守儿童与乡村教育,至今在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担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兼职指导教师,与教育、公益服务不离不弃。我想,我从先生身上感悟到的最重要的,乃是为师的责任与使命,即在于唤醒,激发——以爱的艺术唤醒激发孩子的灵魂自觉,用心聆听,静候花开,并以自己的生命之光烛照世界。为此,我愿意“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生怕自己一句简单粗放的答问,扼杀那些求知问学者心中的梦想,错指他们无畏前行的人生航向,也生怕自己的浮生因平庸而荒度。 

时光飞逝,人生易老。先生当年眼中的“可爱英华诸学子”,先生当年口中昵称的“小朋友、小狗崽、细鬼仔……”,早已像蒲公英一样飘散,各自西东。直到最近,托了微信的兴起,时空已是咫尺,步入不惑之年的同学又陆陆续续的聚拢到一起。问起母校及老师的近况,才知先生已于2008年以八十高龄仙逝,有《百树山翁诗联选》(岳麓书社,2009年6月)一书遗世。

张志民先生著:《百树山翁诗联选》

先生从教五十余年,一生心血付生徒,育得桃李满天下,我不过是他最普通平凡的一个。做他的学生是幸福的,在汨罗市一中学习的时光是美好的,这也是许多受教学子的心声。一份师恩慰平生,此刻,时序深秋,湘江北去,目送飞鸿,抚今追昔,一群白衣胜雪的少年齐聚梧桐树下初展歌喉的情景宛若眼前。先生所咏颂的屈原的求索精神、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历久弥新,光耀千秋,砥砺着一茬又一茬的莘莘才俊爱国忧民,奋发图强。值此第41个教师节及汨罗市一中即将迎来建校69周年之际,谨书以上文字,感念师者,致敬母校。

作者简介:刘阳河,本名刘优良,汨罗人,文化学者,北京大学博士后,著有《军旅星空》《汨罗江,一条诗歌的河流》《权利的回归:高等教育凭单制理念、模式、运作》等著作多部。

责编:宁静

一审:宁静

二审:朱晓华

三审:赵雨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