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塔区陈家桥镇:秸秆不烧了,村民却乐了!4500斤“废秆”换出生态新花样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9 15:06:39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吴思成

“以前收完庄稼,秸秆要么烧要么堆在田里烂掉,又污染空气又占地方。现在100斤秸秆能换20斤复合肥,往村头回收点一送,既省心又划算!”9旬,邵阳市北塔区陈家桥镇望城坡村村民孙良平,在党员志愿者黄学斌的帮助下,把刚打捆的秸秆搬上回收运输车,脸上满是笑意。往年这个时候,田野里常飘着焚烧秸秆的浓烟;如今,望城坡村、桂花社区的田间地头,取而代之的是村民运送秸秆的忙碌身影——一场“秸秆换肥”的变革,正让这里的“田间废弃物”变成护田好帮手,更让村民尝到了生态循环的甜头。

破解“焚烧困局”:村头回收点何让村民主动交秸秆?

陈家桥镇地处北塔区农业核心区域,每年水稻、玉米等作物收割后,会产生大量秸秆。过去,部分村民为图省事,习惯将秸秆就地焚烧,浓烟不仅影响空气质量,还易引发消防安全隐患,成为秋冬季节大气污染防治的“老大难”问题。“每年这个时候,镇上都要组织人员巡查禁烧,但‘堵不如疏’,只有让村民看到秸秆的价值,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观念。”陈家桥镇副镇长申军威今年镇里改变思路,提出“党员带头先干、带动群众参与”的方案,从试点村的党员中组建“秸秆回收先锋队”,让党员成为政策宣传员、实践排头兵。​

在望城坡村,村党支部书记、党员余政香第一个把自家田地的秸秆送到回收点,还带着先锋队挨家挨户讲政策:“烧秸秆污染空气,还可能引发火灾;现在换的复合肥,种蔬菜、育油菜苗都能用,实实在在省钱!”为方便行动不便的老人,党员志愿者还主动上门帮收秸秆,用三轮车一趟趟往回收点运。“党员都带头干了,咱老百姓还有啥好犹豫的?”村民杨满珍说,看到党员余政香不仅自己送秸秆,还帮邻居登记称重,她也赶紧把地里的秸秆清了出来。​

桂花社区则推出“党员包片责任制”,每个党员负责3-5户村民,从秸秆晾晒指导到兑换登记全程跟进。社区党员罗成带头在自家蔬菜大棚旁设“临时收纳点”,方便周边村民存放秸秆,2天时间就帮片区村民收了3000斤秸秆。“党员往前站一步,群众就会跟着走一步。”罗成说,试点仅3天,两个村(社区)就回收秸秆4500斤,参与村民80多户,其中党员带动的农户占了近六成。

循环赋能农业:“废秆”变肥料,还藏着哪些新计划?

在与陈家桥镇合作的秸秆处理企业车间里,可以看到秸秆的“蜕变”:回收来的秸秆经传送带送入粉碎机,粉碎后再经干燥、发酵,不久就能变成黑褐色的有机肥原料。“别小看这些秸秆,1吨秸秆加工的有机肥,能满足5亩菜地或油菜田的施肥需求,比化肥更养土,种出来的蔬菜更嫩、油菜花长势更旺。”企业负责人指着生产线说,目前回收的秸秆主要靠工业工艺转化,但未来有个“更接地气”的计划——在试点村建小型粉碎站和沤肥池,让秸秆“家门口”就能变肥料。

“到时候村民送完秸秆,说不定能直接领沤好的有机肥,既省了运输成本,肥效还更贴合本地土壤种植需求。”申军威算了笔“生态账”:4500斤秸秆相当于4.5亩水稻田的产出,回收利用能少排225公斤碳排放,兑换的900斤复合肥还能帮30亩冬季菜地省下近3000元肥料钱。“这不是‘赔本赚吆喝’,是让生态效益和农户收益绑在一起。”

在望城坡村的蔬菜里,村民胡光军正撒着刚换的复合肥。“往年买肥得往镇上跑,今年在家门口就能换,一亩菜地能省100多块!”蹲下身拨了拨绿油油的菜苗,“听说以后秸秆能沤成有机肥,那更得把秸秆留好,我们农民就认‘养地’的好肥,用它种油菜,来年花开得肯定艳。”

未来可期:这场“秸秆革命”要从试点走向全镇

“秸秆换肥不是一时的新鲜事,要做成长久的民生事。”陈家桥镇党委书记唐小海说,眼下正总结望城坡村、桂花社区的经验,下一步要把回收点扩到全镇14个村(社区),还会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让合作社、种粮大户、蔬菜种植户也参与进来“比如以后村里的粉碎站,说不定能让村民就近打零工,又多一条增收路;沤肥池建好后,油菜种植户还能随时领肥,省时又省力。”

北塔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也关注到这场“秸秆变革”:“陈家桥镇的做法,把‘要我禁烧’变成了‘我要利用’,这是最难得的。”未来北塔区会让更多水稻、蔬菜秸秆从“烧了污染”变成“用了增值”,助力特色农业发展。

夕阳西下,望城坡村的回收点旁,几袋复合肥整齐地堆在屋檐下,远处的菜地里,村民正忙着把最后一捆秸秆运过来。没有了刺鼻的烟味,空气里满是泥土和蔬菜的清香。这场从“烧秸秆”到“换肥料”的转变,看似是小事,却藏着乡村生态振兴的大文章——当“废弃物”变成“香饽饽”,蓝天更蓝、土地更肥,村民种粮、种菜的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

责编:郑丹枚

一审:郑丹枚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