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顾问”巧破13年“冻结款”困局

  新湘潭客户端   2025-09-09 08:09:50

日前,韶山市某村组的村民陆续领到期盼已久的土地征收补偿款,一场持续了13年的分配僵局终于迎来和解。这笔因村组内部意见分歧而被“冻结”的款项得以顺利发放,成为韶山市“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深入基层、化解矛盾、护航乡村治理的生动注脚。

一笔“冻”了13年的补偿款

时光回溯到2012年。韶山市外环线扩建工程启动,该村组部分土地被征收,获得了20余万元的补偿款。这本应是件好事,却在分配方案上卡了壳。“按地分”还是“按人分”,存款利息归属谁?村民们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为避免矛盾激化,这笔钱最终被暂存于时任组长王某的账户,存折密码则由六位组委会成员共同保管。这一“冻”,就是漫长的13年。

其间,乡、村两级干部多次介入调解,协调会开了一场又一场,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上门劝解不计其数。然而,深植于村民心底的疑虑和对“公平”的不同理解,让每一次努力都收效甚微。村干部坦言,会议常常火药味十足,分歧难以弥合。

“法律明白人”的“家常话”解心结

转机出现在2018年。韶山市全面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湖南典明律师事务所周亮律师成为该村的法律顾问。得知这笔“沉睡”多年的补偿款难题后,周亮主动下沉一线,将普法阵地从办公室延伸到田间地头、村民家中。

他没有急于定论,而是带着《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规,耐心倾听每户村民的诉求。在罗姓村民的稻田旁,他蹲下身,用村民听得懂的“家常话”解释:“土地补偿归集体,但咱种地的,青苗费、安置费该归谁,法律写得明明白白。”针对争议最大的利息分配,他搬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逐条解读,明确指出“参与分配得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这个前提”。

“以前觉得法律高高在上,听周律师掰开了揉碎了讲,才明白什么该得什么不该得,都有章法。”一位村民深有感触地说。专业的法律解读如同清流,逐步冲淡了累积多年的对立情绪。

然而,调解之路并非坦途。部分村民对分配比例仍有疑虑,调解几度搁浅。当有村民犹豫着提出诉讼想法,又担忧成本高昂时,周亮站了出来:“用法律途径解决,我来全程指导。”他当起了村民的“诉讼向导”,帮助收集土地承包合同、征收公告等关键证据,悉心修改起诉状,并陪同前往法院立案。

今年3月,涉及该纠纷的16起案件成功立案。在法院的主持和各方互谅互让下,最终达成了令人满意的调解协议,所有案件均以调解圆满结案。村民们紧锁十余年的眉头,终于舒展。

制度“微光”照亮乡村治理路

这场跨越13年的纠纷成功化解,是韶山市通过法治赋能乡村治理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目前“一村一法律顾问”已在韶山所有村(社区)实现全覆盖。法律顾问活跃在基层一线,身兼“普法宣传员”“调解员”“法律参谋”等多重角色。他们通过微信群实时答疑、审查合同、修订村规民约等方式,将专业的法治服务精准送达群众身边。

与此同时,韶山市司法局持续开展“法治明白人”培育工程,着力在每个村培养本土懂法、用法的骨干力量。这正与法律顾问制度形成合力。如韶山乡湘韶村法律顾问郭春华线上解答咨询、规范民宿合同,银田镇法律顾问张小虎成功调解长期邻里纠纷……据统计,今年以来,韶山市全市村(社区)法律顾问已开展法治讲座12场,审查合同30余件、村规民约3份,提供法律咨询500余人次,有效将大量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法律并非仅仅是纸上的条文,更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望着村民带着笑容规划着刚刚到手的补偿款,周亮深有感触。这笔“沉睡资金”的解冻,不仅温暖了民心,更将法治的种子深深播撒进乡村沃土。实践再次证明,当专业的法律服务像涓涓细流般浸润村庄,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释疑解惑的“法律明白人”,和谐稳定的根基才能筑牢,乡村振兴的航程也才能行稳致远。

责编:蒋睿

一审:彭婷

二审:颜石敦

三审:白培生

来源:新湘潭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