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食品安全新规落地:三大核心要点守护“湘味餐桌”

周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8 21:53:41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顺 通讯员 侯震 张昊

近日,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发布《湖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相较于2016年版《湖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审查细则》,此次新规不仅衔接国家最新要求,更从标准制定、执行到优化全流程细化管理,最终将通过更规范的“湘字号”食品,为公众舌尖安全筑起更坚实的屏障。

9月8日,湖南省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处相关负责人就《办法》内容接受记者采访,详细解读新规在划定管理范围、保障标准规范、推动动态优化等方面的重点举措,进一步明确新规如何通过更精准的标准管理,守护湖南群众的饮食安全与“湘味”特色。

明确“管什么”:聚焦地方特色食品,不越国标红线

很多人好奇,新规究竟针对哪些食品制定标准?《办法》清晰划定了管理范围,核心是“聚焦地方特色”。

根据《办法》,其管理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仅适用于湖南省内地方特色食品,例如牡丹木槿花产品标准,地方特色食品生产经营规范及相应检验方法标准。

同时,新规明确划定“禁区”:现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已经涵盖的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使用及质量规格、农药兽药残留限量及检验方法等,不得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以确保消费者购买这类全国统一标准食品时,规则一致、判断清晰。

“食品安全标准是保障公众健康的基础,也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该负责人表示,起草时专家组首先明确了标准的适用边界,既为地方特色食品发展提供依据,也绝不突破国家标准的底线,让消费者对标准的适用范围一目了然。

确保“够安全”:风险评估+专家论证,地方特色食品原料有科学支撑

标准的核心是“安全”,新规如何让地方标准更可靠?《办法》的关键举措是建立“风险评估与专家论证双重机制”,从源头保障标准的科学性与安全性。

《办法》要求,每一项地方标准制定前,必须先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全面排查潜在健康风险;在此基础上,还要组织食品安全、营养、毒理、检测等多领域专家进行多轮论证,确保标准中的每一个指标——无论是某种添加剂的使用限量,还是生产环节的卫生要求—— 都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既贴合湖南特色食品的生产实际,又能最大程度降低食用风险。

保证“常优化”:跟踪评价动态调整,标准不脱节实际

食品行业不断发展,安全风险也可能随之变化,新规如何避免标准“一成不变”?《办法》提出的“跟踪评价机制”,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根据《办法》,有关部门会定期收集三类关键信息:标准实际执行情况、企业反馈的问题、市场抽检数据,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综合分析,及时评估标准的“适用性”。

若发现某类特色食品生产工艺升级、原有标准不再适配,或出现新的安全隐患,会第一时间启动标准修订。

这意味着,地方标准不会“一发布就过时”,而是会跟着行业实际和安全需求动态更新,始终贴合当下的食品安全保障需求。

多位参与《办法》论证评审的食品安全专家认为,新规落地对消费者与产业是“双向利好”。对消费者而言,更规范、更科学的地方标准会倒逼企业提升生产水平,购买的湖南特色食品质量更稳定、安全更有保障;对产业而言,统一且明确的标准能帮助“湘字号”食品形成品牌优势,助力其更顺利地拓展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

责编:周顺

一审:周顺

二审:段涵敏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