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斯涵 湖南日报 2025-09-09 15:56:34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斯涵 见习记者 沈可心 通讯员 刘思懿 文惠芳
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用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9月9日,在湖南省庆祝第41个教师节大会上,作为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湖南大学张晓兵大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
承担教育部化学“101计划”时,张晓兵领衔的湖南大学分析化学教学科研团队以黄大年老师“国家需要就是方向”的信念为指引,把新冠检测试剂研发、国产仪器攻关等真实课题搬进课堂,让同学们亲手调试配方,看着课本公式变成守护健康的“检测利器”,真正读懂“为什么学化学、为谁做科研”。
在夯实教学根基的同时,团队主动扛起解决国家“卡脖子”难题的责任。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在化学生物传感领域实现三项重要突破:
研发20余种核心成像探针,被全国100余所高校及科研单位采用,支撑300多个科研项目。部分试剂获医疗器械许可,让“实验室成果”变成“科研产品”。
疫情最紧急时,联合兄弟单位研发国内首个核酸适体检测试剂,将检测时间从4小时压缩至2小时,为基层筛查抢出宝贵时间。
攻克核心元器件技术难题,实现SPECT仪器与波谱软件的“中国智造”,打破国外垄断,让基层医院能低成本开展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诊断。
“最让我们骄傲的是,团队传承的不仅是科研能力,更是黄大年式的育人情怀。”张晓兵说,在俞汝勤、姚守拙、谭蔚泓等院士带领下,42人的核心团队中,7名国家级领军人才把握方向,9名国家级青年人才勇挑重担。60余岁的老教授仍坚持清晨到实验室,手把手带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调整实验方案;30多岁的青年学者在国际顶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成果。老教师把积累十年的备课笔记、半辈子的实验心得毫无保留传给年轻教师,年轻教师帮老教授学习慕课制作、练习虚拟实验。遇到难题时,不分资历深浅共同研讨,将“单打独斗”变成“团队攻坚”。
这些年,团队为湖南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50多名教学科研骨干,其中15人牵头省级重点教学项目,20人成为省级学科带头人——这是团队最珍贵的“成果”,也是对黄大年精神最好的传承。
张晓兵说,“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这一称号,既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未来,团队将继续沿着黄大年老师的足迹,育人上,播撒“科研报国”的种子,培养有情怀、有能力的分析化学拔尖人才;科研上,攻克高端传感材料和核心元器件等技术难题,力争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服务上,推动技术在疾控、药企等领域落地,建设化学生物传感产学研示范基地,让科研成果真正成为守护百姓健康的坚强力量。
责编:杨斯涵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