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俊 湖南日报 2025-09-08 19:38:55
自古逢秋悲寂寥,你是否也感觉最近情绪莫名“down”了下去?
明明天气转凉、天高云淡,自己却提不起劲、睡不好觉,连以前喜欢做的事都没了兴趣。
这就是常说的“悲秋”。
为何秋天容易“emo”?今日科普,为你解读。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知识多一点】
先别急着怪自己“矫情”,“悲秋”有可能是身体在给你发送“换季信号”。
首先是光照“缩水”,入秋后白天变短、黑夜变长,大脑里负责让人开心的“血清素”分泌会随之减少,而助人睡眠的“褪黑素”却会增多,一减一增间,人就容易变得没精神、情绪蔫蔫的。
其次是气温“捣乱”,秋天早晚温差大,忽冷忽热的天气会打乱人体代谢和神经调节节奏,焦虑、烦躁等情绪也容易跟着冒头。
另外,“悲秋”的文化暗示,让人们不自觉就把秋天和“凄凉”挂钩,进一步放大了负面情绪。
想跟“悲秋”说再见?做好四件事就够了。
一是“追着阳光走”,每天上午9-10点之间可以晒10-20分钟太阳,轻松促进血清素分泌,改善情绪,注意不宜暴晒。
二是“吃对好心情”,多吃富含维生素B的燕麦、香蕉、瘦肉,帮助神经调节;适量吃三文鱼等深海鱼,补充Omega-3,缓解焦虑。少吃高糖高油食物,它们可能让情绪波动更大。
三是“动出好状态”,每天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瑜伽或郊外散步,能刺激内啡肽释放,有效缓解压力。
四是“睡出好情绪”,尽量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睡前一小时远离电子设备,可通过泡脚、听轻音乐等方式放松助眠。
如果长时间情绪“离线”,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甚至出现消极念头——别硬扛,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才是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字来源: 李冠静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师
责编:周顺
一审:王铭俊
二审:段涵敏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