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维 周智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8 18:13:31
文/彭晓维 周智
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高发的致死致残性疾病,每年新发约330万例,其中80%以上的中风属于此类。大脑对缺血极为敏感,脑血管一旦被血栓堵塞,每耽误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永久坏死,拖延时间越长,患者面临的残疾风险越高。而发病4.5小时内的静脉溶栓,正是这场“大脑保卫战”中的关键救命手段。
一、静脉溶栓:黄金时间窗4.5小时内的“血管疏通术”
脑梗死的本质是血栓堵塞脑血管,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静脉溶栓作为国际公认的早期有效治疗方式,原理并不复杂:通过静脉输注溶栓药物(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药物随血液循环抵达血栓部位,溶解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从而打通堵塞血管、恢复脑组织供血。静脉溶栓治疗的核心在于“早”,在4.5小时黄金时间窗内,启动溶栓越早,血栓溶解成功率越高,能挽救的“缺血半暗带”(濒死脑组织)越多,患者后续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规避严重残疾的可能性也越大。
二、溶栓有风险?严格评估为安全护航。
不少人担心静脉溶栓的安全性,事实上,虽然该治疗存在约3%到6%的症状性脑出血风险,但医生会在治疗前进行多维度严格评估,最大程度保障安全:
• 先通过头部CT扫描,排除脑出血或大面积梗死,避免溶栓加重病情;
• 精准核实发病时间,以患者最后一次表现完全正常的时间为准,确保处于4.5小时时间窗内;
• 详细询问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肾功能情况),以及当前和近期用药史,尤其是是否使用抗凝药(如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这类药物是溶栓的重要禁忌证或需特殊考量的因素;
• 同时评估是否存在其他不适宜溶栓的情况。
对经评估符合适应证的患者而言,静脉溶栓带来的“降低残疾、改善预后”获益,远大于潜在风险。若溶栓后大血管仍未完全通开,或患者因存在禁忌证无法溶栓,若属于大血管闭塞且发病在24小时内,符合条件者还可接受动脉内取栓治疗,通过介入手段直接取出血栓,为血管开通再添一重保障。
三、先会识别:BEFAST口诀,快速揪出脑梗死信号
想要抓住溶栓黄金时间,第一步是快速识别脑梗死症状。国际通用的“BEFAST”口诀,能帮大家精准判断:
• B(平衡):突发步态不稳,失去平衡或身体协调能力;
• E(视力):突发视力模糊、看东西成双,或一侧视野缺失;
• F(面部):面部不对称,微笑或咧嘴时一侧口角歪斜、下垂;
• A(手臂):一侧手臂或腿部突发无力、麻木、沉重,无法抬起或抓握物品;
• S(言语):突发说话含糊不清、词不达意,无法理解他人话语,甚至完全说不出话;
• T(时间):一旦发现上述任何一项异常,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且务必记住患者最后一次正常的时间。
四、就医关键提醒:这些事别做错
1.拨打120时,清晰告知急救人员患者所在位置、具体症状,以及最后一次表现正常的时间,方便医院提前做好抢救准备。
2.等待救援期间,可让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密切观察意识状态。
3.到达医院后,主动、准确地向医生说明患者的基础性疾病史、过往病史,以及所有用药情况(尤其是抗凝药使用情况),这些信息对医生评估溶栓可行性至关重要。
4.医生评估后,需及时配合决策治疗方案。家属的信任与快速配合,能为溶栓争取更多时间。
脑梗死急救,本质是与时间的赛跑。牢记4.5小时溶栓黄金窗、掌握BEFAST识别口诀、清晰告知就医关键信息,才能最大程度减少疾病带来的伤害,为大脑守住生机与健康!
责编:郭朵朵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