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三十五载教育路,热爱奋斗与创新铸就卓越

田锐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8 15:41:38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田锐

1991年,毕业于桃源师范学校的李娟,怀揣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涯。

三十五年来,她始终秉持“好老师要有爱心、有情怀、乐于奉献,更要有思想、勇于创新”的信念,从一名普通乡村教师逐步成长为湖南省特级教师、名校长,用热爱、奋斗与创新书写了一段动人的教育篇章。

以热爱为基,走出成长之路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而李娟对教育的执着源于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与对学生的关爱。

1995年,她调入永定区后坪镇中心完小,面对陌生环境和全新挑战,她积极探索低年级“简笔画”激趣教学法,将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显著提升。她多次承担镇级示范课教学,1996年被评为永定区首届名师。

1997年,李娟作为人才引进至崇实小学。她提出“四环节”导学模式,通过“激趣-引疑;感知-质疑;探究-释疑;运用-创新”四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逻辑思维能力。她执教的《圆的周长》等课例获得广泛好评,2000年两次代表张家界市参加湖南省课堂教学比武均获一等奖,2005年被评为张家界市首届名优教师,并破格评为湖南省特级教师。

2010年,李娟主动放弃城区优越条件,调任大庸桥中心校校长。面对师资薄弱、校舍破旧、质量落后的现状,她以《弟子规》为抓手,创新开展“每日一善”实践活动,倡导“知行合一”育人理念。在全区推行“导学案”改革中,她撰文《对“高效课堂”的冷思考》发表于《湖南教育》,提出应因地制宜、反对“一刀切”,并首创“六三三”课堂范式,激发教师创造性。仅一年时间,学校教学质量跃居同类学校第一,成为全区课改示范校。

以奋斗为桨,驶向成功之岸

“做研究型教师是教师的最高追求”,这是李娟始终秉持的理念。她用14年时间,从乡村教师成长为湖南省特级教师,一步一个脚印,持续阅读、深耕课堂、潜心研究。

在教师培养方面,她首创“三三四”校本培训模式,通过“五创工程”“青蓝工程”“名优工程”三大工程,推动教师从合格到骨干、名优、专家型的阶梯式成长。该模式获湖南省第五届基础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

在教研方面,她确立“学校问题课题化,课题研究工作化”思路,倡导“问题即课题,教师即研究者,成长即成果”的教研观,构建“三级十环”校本教研制度,系统提升学校教研水平。

她主持“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等多项课题,带动教师开展子课题研究,形成“学校搭台,人人唱戏”的良好氛围。依托“李娟首席教师工作室”,她带领40余名青年骨干开展湖南省“优质空间课堂”建设,开发教学案例3443个、微课200多个,该空间被省教育厅评为“优秀”示范空间。

多年来,她撰写近百篇论文,其中多篇发表于《中小学校长》《语言文字报》《湖南教育》等国家级、省级期刊,主持参与课题研究10余次获国家、省级成果奖。

累累硕果背后,是超常的付出:白天完成教学任务,深夜查资料、写报告,节假日调研“充电”,“5+2、白加黑”成为常态。她多次带病工作,喉咙发炎、甲状腺炎、眼角膜炎已成为“职业病”。但她说:“只要走进教室,我就满血复活。热爱激励我奋斗,在奋斗中我找到最大价值与乐趣。”

以创新为灯,照亮发展之途

三十五年来,李娟历任多个管理岗位,形成了一套立足实际、创新性强的工作方法。

她坚持以党建引领学校发展,开展“四面党旗”活动:党旗飘在阵地、挺立课堂、植根活动、闪耀人心,推动学校全面工作提升。

李娟带领团队开发《学科分层作业设计校本教材》《“五育并举”系列校本教材》等多本校本教材,帮助教师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同时挖掘地方特色,培养有国际视野、本土情怀的时代新人。

同时,她系统开展《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观察》等专题讲座,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提升能力。通过“青蓝工程”传帮带,她培养40多名徒弟,其中10多人成长为名优学校校长或名师。

她创造性提出“开放性管理”理念,推动管理、课堂、活动、评价四个开放,邀请家长、社会参与学校治理,采取“多元化+发展性”评价模式,激励师生共同成长。

李娟坚持“抱朴守真,和而共生”办学思想,践行“让每颗种子找到自己的春天”的育人宗旨,打造非遗传承、民族团结教育、体育竞技教育与科技创新教育四张名片。学校开设30多门特色课程,培养出一批批足球小将、非遗小传人、科创小能手。

办学成果屡获关注,《行行出状元 个个都精彩》等经验被湖南日报、新湖南、湖南都市频道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接待来自新疆、南京、长沙等地近千名教育同仁参观交流,形成良好辐射效应。

曾有同行不解为何她放弃教育局领导职务重返校园,李娟的回答是:“办一所好学校是我一生最大的梦想。”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虽已逾天命之年,李娟仍不断优化管理、改进教学、加强科研,探索教育新路。因热爱而奋斗,因奋斗而创新,因创新求发展——她的教育之路,仍在延伸。

责编:田锐

一审:田锐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