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 2025-09-08 15:31:07
记者 蔡水潇 通讯员 吴蕾 王卉
对很多人来说,ICU是“离死神最近的地方”,但对李涛而言,这里是“拼尽全力就能看见希望的地方”。作为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湖南省芙蓉计划高层次人才,14年来,李涛始终坚守在这片时刻要应对心跳骤停、多器官衰竭的特殊战场。从深耕脓毒症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到负责湖南省地级市最大的ECMO中心,他用专业与执着,一次次在重症救治的关键时刻扛起责任,诠释着ICU医生“与死神竞速”职业的敬畏与担当。
缘起重症:一场“逆流”的职业选择
“2010年考研究生时,重症医学还是‘新生学科’,全国没几所院校有独立专业,导师得从麻醉、呼吸科‘借’。”回忆职业起点,李涛语气里带着当年的“闯劲”。彼时县医院几乎没有ICU,地级市重症科室刚起步,同学多选临床路径成熟的内科、外科,他却被ICU“滴滴作响的监护仪”和“与死神抢人的紧迫感”吸引。
实习的一个月,成了他职业方向的“转折点”。在ICU,他见证心跳骤停患者被拉回、重症患者经多学科协作康复——“那种‘从万丈深渊爬回来’的冲击感,比普通病房‘轻微不适’的诊疗,更让我觉得‘这才是医生该有的样子’。”
2014年,李涛从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入职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自此扎进“生死战场”。刚入职,他便面临“双重挑战”:临床要应对危重患者,科研端也被医院寄予厚望,希望他凭借研究生期间的实验室经历深耕科研。
如今,李涛带领团队聚焦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领域钻研,“从临床发现问题,用科研解决问题,再反哺临床,这是重症医学的进步逻辑。”2020年,凭借突出科研成果与临床能力,李涛破格晋升副主任医师,成为医院史上最年轻的临床副主任之一。面对荣誉,他很清醒:“不是我个人厉害,是赶上了重症医学发展的好时候,也靠团队齐心协力。”
生死竞速:那些与死神掰手腕的日子
ICU的每一分钟都可能改写生死。14年职业生涯里,两例病例让李涛至今心绪难平,那既是对医疗技术的考验,更是对“不放弃”的坚守。2023年那场全国罕见的超长距离ECMO急救,更是刷新了生命奇迹。
2023年8月23日凌晨1点,李涛接到宜章县人民医院急诊主任急电:30多岁蘑菇中毒患者心跳停近2小时,复苏后反复骤停。50多公里路程需1小时,而心脏停跳超5分钟可能脑死亡。“一开始我是拒绝的,怕跑过去徒劳。”但对方一句“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家里人不放弃”,让他动摇。
他立刻召集ECMO团队,连夜携设备驱车前往。凌晨3点多抵达时,患者心率不稳、监护仪报警不断。李涛判断是蘑菇毒素引发恶性心律失常,需让心脏“休息”,当机立断实施ECMO置管。待体外心肺支持系统运转,监护仪出现平稳心跳,他才发现白大褂已被汗浸透。
后续40多天,李涛带领团队与多学科协作,用血浆置换、血液灌流清除毒素,同时应对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如今患者已回归正常生活,常给李涛发家人合影,“她说‘是您让我们家没散’,这句话比任何奖项都让我满足。”李涛笑着说,这便是ICU医生最珍贵的“勋章”。
另一例病例,让他更懂“重症医学的温度”。一位40多岁农村妇女,因感冒引发严重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加重,氧合指数小于50(正常成人约400~500),当地医院上呼吸机仍无好转。“她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家里靠丈夫打零工过活,经济困难,一开始连来我院的勇气都没有。”
到院时,患者已濒临呼吸衰竭终点,唯有ECMO能救命,但每天5000元基础费用对这个家庭而言是天文数字。“她的三个女儿拉着我哭,说‘医生叔叔,求您救救我妈妈’。”身为父亲的李涛感同身受,眼眶泛红。科室会议上,他提出:“只要有希望,哪怕免掉ECMO费用,也要救。”随后20天,患者病情反复,甚至出现肺部塌陷,团队一度想放弃。“我们换了思路:不盯感染,先解决肺复张,用了一种尚未广泛应用但有研究支持的方案。”第21天出现转机,患者氧合指数回升,30天后撤下ECMO,50天后康复出院。
“现在她偶尔发信息,说在村里种蔬菜,孩子们很听话。”李涛笑着说,“ICU的成就感从不是‘救了多少人’,而是‘救回了多少个完整的家’。”
医者仁心:重症医学里的“坚守”与“担当”
在很多人眼中,ICU是“离死神最近的地方”,但李涛认为,这里更是“离希望最近的地方”。14年里,他见惯生死,却从未丢掉“共情”能力——这是他眼中重症医生最核心的品质。
“ICU医生首先得有同情心,能与患者家属共情。”他解释,“家属守在ICU门口,既担心患者,又焦虑费用,他们的期待眼神里满是压力。但正是这份压力,让我们不敢懈怠——因为我们手里攥着一个家庭的全部。”
如今,李涛更看重“团队传承”。他目前负责的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ECMO中心,已是湖南省地级市最大的体外生命支持中心,2024年完成50例危重抢救;他培养的年轻医生,规范化培训考试通过率100%,不少人能独立完成ECMO置管。“单打独斗救不了所有人,重症医学需要‘军团作战’。”他说,看到年轻医生成长,比自己获“芙蓉计划人才”荣誉更开心,“这份荣誉属于整个团队,没有他们,我什么也做不了。”
采访尾声,李涛眼眶微红,“重症医学的进步,不靠某一个人,而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多解决一个临床难题,就能多给患者一次生的机会——这是我作为重症医生的初心,也是一辈子的使命。”
责编:许建
一审:许建
二审:梁湘茂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