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理学子赴东莞实践:用数据爬梳电网,用脚步丈量民情

    2025-09-07 16:23:12

夏日的东莞,热浪蒸腾。万江区一处台区开关旁,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暑期实践团和供电公司师傅合力抬梯、取数、复核接线;莞城区的居民小区里,队员挨家敲门解释复测安排。几周时间里,这群“新电力人”把数据分析与现场走访紧紧拧在一起,把一本本台账“写”在配电箱与巷道里。

第一步不是上杆,而是“看数据”。实践团先把台区历史线损、日夜负荷变化梳理成一张“风险清单”,再把“纸面上的高风险”落到地图上,逐一预约进场。为了不打扰居民与商户,队员常常赶在午休或打烊前后布设便携式采集终端,记录电流曲线,同时拍下环境和接线细节,方便回到驻点后和师傅对照研判。

“数据指明方向,现场给出答案。”实践团项目负责人回忆,在一个园区台区,曲线出现“时段性抬升—快速回落”的特征,大家便把排查半径缩小到三条支路:有人抬梯看接头,有人对照台账,有人凭测量记录沿线核验。等到把异常落点碰实、把处置建议列清,第二天再回到现场复测,看曲线是否回到稳定状态。

在居民楼外立面,队员协助做好安全隔离和临时防护;遇到雨后潮湿、线槽老旧、临时用电等复杂情况,就和一线班组逐段比对,让“图上的异常”在现场找到对应的物理原因。很多时候,一句耐心的解释、一次按约的回访,比专业术语更能赢得配合——这也是大家在东莞收获的一堂“沟通课”。

实践团把一次处置拆成“测—筛—装—查—改—复”六个环节:前端“测—筛”减少盲目摸排,中段“装—查”确保定位可复现,末端“改—复”用曲线与回访把闭环收口。配合供电单位的专业作业,这套办法让处置路径更短、证据链更完整、服务对象更安心。

这趟东莞实践,实践团把“从数据里发现、在现场里验证、用闭环去落实”的一整套方法落到了网格:完成了台区筛查、进场核验、隐患处置与复测回访,也将一次次奔走沉淀为清晰的流程、可追踪的记录和可执行的清单。下一步,实践团将与地方供电部门继续协作,把这份“可复制的用户侧处置”带到更多社区与园区场景中。(李艾霖)

责编:刘宇慧

一审:刘宇慧

二审:甄荣

三审:熊佳斌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