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悦读|中年林徽因的英文书信,背后藏着怎样的复杂情感

  湖南日报   2025-09-07 10:22:08

文|王羽

近日,林徽因写于1935年至1940年的大量英文书信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分书信由林徽因外孙女于葵编注,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收录于《林徽因全集·英文书信卷(一九三五—一九四〇)》之中。

这批珍贵的书信主体部分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美国好友、著名学者费慰梅、费正清的,也有同时期林徽因致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系主任科伊尔的书信,并包括作为附录呈现给读者的梁思成致费正清、费慰梅书信,以及科伊尔致林徽因等人的书信。

书信的出版背后,承载着林徽因与费正清夫妇之间深厚的友谊。两位美国学者在1932年初到北平进行学术研究时,与林徽因、梁思成的交往便开始了。两家相邻且文化背景相似,迅速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林徽因给费慰梅分享了中国建筑和艺术的知识,费慰梅也将西方生活方式带入林徽因的生活,使她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拓展。

值得一提的是,这批书信的出版,填补了林徽因手稿的空白。由于历史原因,绝大多数林徽因手稿(文学领域、建筑领域)都没能保存下来。此外,林徽因写给亲朋好友的大量书信(包括写给梁思成、徐志摩等人的书信)以及亲友们写给他们的书信也损失殆尽。而林徽因写给费慰梅、费正清的书信手稿,在费慰梅的悉心整理下,一直保存到今天,也成了唯一有目的、成体系保存下来的林徽因手稿。

在这些从未发表过的书信中,林徽因这样坦承自己的情感与心迹:

“我们没有理由可以这样碌碌无为,而是应该沉下心来细细咀嚼、分析眼前的现实,直至我们在痛苦的失落中燃起一股斗志。”

“现在是五点三十分。夜幕开始降临,宛如一只银色的飞鸟。整座庭院一片青白,好似落了雪。正清,你看,如此美好的景物呈现在我眼前,我内心却感到强烈的不适与厌倦,喉咙尤其沉重,仿佛被一团东西噎住,令我窒息。我记得自己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这实在令人害怕。”

“龙门石窟实在壮美非凡。慰梅啊,慰梅,每当我在迎风的地方打开或是收拾工具篮时,我都会想流泪。在开封,我们测量了一座塔及一座宋代的高台或高阶平台(像宋画中描绘的那样)。”

“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苦痛,像‘火炉旁的爱丽丝’那样坐着,双手交叠,时常感到内心有些孤寂,隐约渴望有人在窗前唱起美妙动人的小夜曲,或是有个无忧无虑、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的人与我们做伴,点燃我们内心的激情。”

……

从这些书信中,读者可以看到林徽因、梁思成与费正清、费慰梅以及许多中国友人的交往细节,了解林徽因的家庭状况、成长经历,感知林徽因的渊博学识和广泛趣味,理解林徽因对待友情、爱情、历史、现实的态度,体味林徽因深刻的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与此同时,这些书信以林徽因的个人视角,从一个侧面向读者呈现了她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重大事件以及知识分子的生存与思想状况,具有不可估量的多重价值。

这批珍贵的书信,大多数是写信人用钢笔写在信纸上,少部分用打字机打印,写信人签名。夹杂在信中的,还有少数林徽因未曾发表的诗作,有的还是用毛笔楷书书写的。鉴于这批书信基本系手写英文,出版社在誊录之后,又对原稿中存在疏漏的个别字词、表达进行了订正。全书采用英文原文和中文译文对照的方式,以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林徽因原汁原味的英文表达。此外,还有一批林徽因与费慰梅、费正清等人的珍贵照片及书信手迹一并刊载,读者可以生动、真切地感受到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卓越风采。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林徽因全集》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卷,戏剧、翻译、日记、中文书信卷,英文书信卷和建筑、美术卷,其中英文书信卷,建筑、美术卷根据写作时间和内容,又在卷中分册,大量内容系首次面世。这也是唯一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林徽因著述全集。目前,除林徽因1941年至1948年的英文书信外,其他卷册已经先后出版。

责编:刘涛

一审:周月桂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