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传统文化·东渡记④|何处是潇湘——大阪世博会湖南活动周“湖湘传统文化专场”纪实

    2025-09-06 18:13:17

【开栏的话】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湖南活动周,于8月6日至8日在日本大阪举行。湘南学院周敦颐研究院院长张京华教授,作为摩崖石刻文化研究的权威专家,在湖湘文化研究领域建树颇丰,受邀参加此次文化推介交流活动。新湖南客户端郴州频道与湘南学院交流合作,特开辟《湖湘传统文化·东渡记》专题,拟从张京华教授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此次东渡日本、向世界讲述“湖南故事”的前前后后。

————————————

张京华

7月9日,承办方发来《2025 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湖南活动周潇湘会客厅预热视频策划》,提出:以第一视角的镜头形式,对嘉宾进行采访,同时拍摄嘉宾工作状态、作品等素材,丰富视频的可看性。采访内容围绕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湖南活动周的主题、潇湘会客厅对话专场的话题开展,从采访的内容中,预告湖南活动周期间,在中国馆多功能厅开展的潇湘会客厅的精彩内容。

我在浙江,前往台州学院广文书院我的工作室“餍饫轩”,请台州亿和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赵兴标帮忙录制视频。

专访提纲总共有四段,两虚两实。

1.本次湖南周主题“锦绣潇湘,和合共生”中,“和合”二字既呼应世博会精神,又蕴含东方哲学。从潇湘文化基因出发,您认为这一主题如何诠释湖南与世界的对话逻辑?

对方问得比较空,我的回答比较虚。我说:湖南周主题确定为“锦绣潇湘,和合共生”,引导人们想到东方哲学、文化基因,思路很好。潇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它走出的每一步都有自己的土壤、自己的合理性,因此也对现代社会具有文化参考的价值。

2.中日文化专场首谈“摩崖石刻与潇湘八景”,这类传承千年的文化及传统的艺术形式为何能成为跨文明对话的载体?它们对日本文化曾产生哪些具体影响?

这个问题比较实,我回答说:摩崖石刻+潇湘八景=文物文字+东方审美。

两个中方的标题:贯通湖南的“金石之路”+ 跨越欧亚的“潇湘八景”。

湖南周所呈现是湖南与世界的关系就是:金石之路是实际中的越南使者往来湖南的道路,潇湘八景是想象中的从湖南出发,隔空放射到朝鲜、日本、欧美的传播路线。

“潇湘印象”受到了中国馆建筑设计方案题为“中华书简”的启发。

3.潇湘八景与摩崖石刻都与永州有关,永州既是“潇湘八景”中“潇湘夜雨”等景致的物理载体,又是摩崖石刻的千年宝库。从永州之于湖湘文化的深度与厚度而言,永州可以为湖南文化、文旅出海提供哪些新范式?

这个问题也比较实,但是我们讲的是湖南摩崖石刻,并不仅限于永州的摩崖,而且也谈不上有什么永州新范式。我非常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我们极力将湖南的摩崖石刻提升到世界平台,而有人却极力将摩崖石刻从世界平台拉回到永州,与世博会的精神方向相悖反。我按自己的理解回答说:“潇湘”有三种含义。

其一,狭义的潇湘,指湘水和潇水合流的地方,“二水为永”,隋唐建立州郡以后,就定名为永州,永州祁阳的浯溪碑林是唐代元结辞官定居的第二故乡,永州的蘋洲是湘妃追随虞舜而至的潇湘之浦,也就是“潇湘夜雨”所在地。

其二,广义的潇湘,也称为三湘,是湖南全省的代称和雅称。

其三,文化意义上的潇湘,是艺术想象中的审美极致的代名词,是中国和东亚共同认定的文学意象。文化意义上的潇湘可以在任何地方,可以是“碣石潇湘无限路”,也可以是《红楼梦》大观园的潇湘馆。

何处是潇湘?潇湘会客厅文化专场的PPT上放了3个榜书题额:潇湘过雨,潇湘秋意,气吞云梦。“潇湘过雨”是明代夏衡《湘江过雨图卷》额,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潇湘秋意”是明代王绂《潇湘秋意图》额,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气吞云梦”是南宋李公麟《潇湘卧游图》的题额,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题额典雅妩媚,恢宏壮丽,具有视觉冲击力。

PPT上还放了3幅古画:明董其昌《潇湘白云图卷》,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宋张敦礼《九歌图卷》,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衡山居士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九歌》是楚王祭奠天地云雨山川的乐歌,其中湘君、湘夫人即娥皇、女英姐妹二人又称帝子、帝女、尧女,又别称湘妃,又称湘夫人、湘君、湘灵、湘女、江妃、二妃、舜妃,又别称湘神、湘水之神。她们本是帝尧的掌上明珠又成了帝舜的贤内助;原本生于北方的妫水又成了遥远的潇湘的水神;她们可能是封予潇湘,成为世袭的诸侯,但在民间书生的偶遇中又了美丽的佚女。在历代画家的《九歌图》中,湘妃的身份继续变化。她们处于云雾水气之中,往来于凡人可望不可及的空间。

湘君、湘夫人图的最深刻的表达,是在衡山文徵明的笔下实现的。湘妃姐妹二人站在一个十分开阔的空间。娥皇回首和女英相向,娥皇拖着长裙,体形呈现出很大的弯曲,极尽窈窕之至。女英仅留一个侧面给观者,她的身体斜侧着,观者看到的几乎是一个背影。图画是设色的,画面上只见一片祥和的光影。二人脚下的渺渺沧波极其淡微,几乎分不出是在水面还是在云间。湘妃完全成为天神,从人间升华到了空明的世界。二人就凸显在观者面前,但是孤高、圣洁、凄清、冷艳,没有一丝人间牵系,没有一毫尘世感,完全脱去烟火。她们逍遥容与夷犹徜徉,瞥然而过,但是渺乎不可近,神圣不可犯。落叶飞过水流飞逝,但是二人却已定格在远古的时空中,韶华不朽

(张敦礼《九歌图》)

文化专场PPT上还有一幅“古潇湘”照片。这是蘋洲书院的山门。蘋洲书院位于潇湘合流二水中央的一座孤岛上,说这里是“潇湘”的具体所在,亦即“潇湘”的标志所在,是当之无愧的。永州旧有潇湘楼、潇湘馆、潇湘阁、潇湘门、潇湘驿、湘妃庙,潇湘驿或在湘水西岸,或在蘋洲之上,柳宗元有《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诗,所以当然是“古潇湘”。2013年,蘋洲书院按照我作的品牌定位与文化设计重新修复,大门匾额题写“古潇湘”三字榜书,以最简洁、最朴拙的风格,体现出蘋洲书院恢弘、古雅的内涵。

(“潇湘夜雨”所在地——“古潇湘”)

蘋洲岸上旧有故人亭,所以山门两侧的楹联定为“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出自南朝柳恽《江南曲》。可惜的是数年以后蘋洲书院的归属易手,素雅的“古潇湘”被改成狂草的“潇湘”,两侧端庄的楷书楹联也被改成狂草。幸有我这幅老照片还在,尚可见证当日之幽情。

“潇湘”意象有四大文化基因,即四大信息密码。其一,以屈庄《渔父》为代表的深清意象。其二,以《列女传·有虞二妃》为代表的凄艳意象。其三,以《九歌·二湘》为代表的高古意象。其四,以《潇湘八景图》为代表的纯美意象。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潇湘”有远意,有无限意,合在一起恰是歌词中所说的,“我闻着芬芳跋涉着无限远”。

大阪世博会湖南周潇湘会客厅文化篇预热片浏览地址

https://weibo.com/tv/show/1034:5194794000121997

责编:刘家璇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