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6 07:00:53
《湖南日报》2025年9月6日要闻04版
【人物】
朱中平,男,汉族,1979年1月30日出生,湖南汝城县人,中小学系列一级教师。27年来,他见证乡村教育变迁,目送一批批学生走出乡村,用坚守与奉献为乡村教育发展注入力量。
朱中平在辅导学生功课。通讯员 摄
【日志】
9月2日,星期二,晴。
推开三年级教室门时,九月的阳光正斜斜溜进来,落在孩子们的发梢上。刚告别暑假的娃娃们模样各异:有的把新课本翻得沙沙响,有的却坐不住,手指转着笔飞,心思八成还在捉蜻蜓、摸鱼虾的乐子上。
这学期我除了教四年级的《数学》,还带三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新科目开课,我让孩子们写新学期计划。看着他们伏在整齐的课桌上,从卡通文具盒里掏出彩笔,教室前方的一体机映着淡蓝的光,我忽然想起当年——土坯房里的大铁锅、缺腿的破课桌,心里头充满了感慨。
1998年,我刚毕业就回了汝城,在盈洞狮形小学开启了我的教师生涯。学校藏在群山里,通往外界的是一条狭窄崎岖的土路,晴天扬灰,雨天溅泥,连车辆都难通行。校园就几栋土坯房,教学设备是“零”,我找了几根木条,拧上螺丝,做成简易的三角板、圆规,才算有了教具。
那时,我是“包班老师”,语文、数学、美术一肩挑,教的还是“复式班”——一、二年级20多个孩子挤在一间教室。上课得“两边转”:先给一年级讲二十分钟拼音,让他们写练习;再转头给二年级讲算术,讲完又回头检查一年级的作业,辅导跟不上的娃。一节课下来,嗓子哑是常事。
我是农村长大的,知道山里的娃要靠知识才能走出去。可那会儿不少乡亲觉得“读书无用”,农忙时直接把娃叫回家干活。2001年,班上有个学生,家里五个兄弟姐妹,三个都跟我读书。有天农忙,三个娃突然都没来上学。我放心不下,放学就匆匆赶往他们家。赶到他家时,三个娃正蹲在地里干农活,小手沾着泥,裤脚全是土。
孩子爹说:“读书不如种地实在,家里活儿忙不过来,就别念了。”我蹲在田埂上,跟他聊了一下午:“叔,娃认了字,能看懂农药说明书,不会弄错剂量;能给在外打工的妈写封信,不用再托人代口信。就算不考大学,认理识字,日子也能过得明白啊。”我还跟他说,学费要是凑不齐,我先垫着。
终于,他松了口,让娃回了学校。后来,这家里的五个孩子,有两个考进了编制单位。前年他们回乡,特意来看我,握着我的手,眼眶红红的:“朱老师,当年您要是没来劝我爹妈,我现在还在山里刨土呢。”每次想起这话,我就觉得,以前吃的那些苦,值了。
再后来,村小合并,我调到了现在的盈洞学校,一待就是20多年。这20多年,我看着乡村教育的蝶变:土坯房变成了亮堂堂的教学楼,操场铺了塑胶跑道,孩子们跑起来再也不沾泥;教室里装上了一体机,我教娃们用电脑查资料,信息技术真成了山里娃看世界的窗;食堂每天早上飘着粥香,中午有肉有菜,再也不用娃们背柴火蒸饭了。
更让我欣慰的是,当年教过的学生,有几个回了家乡当老师。现在学校的年轻老师多了,班主任都是他们挑大梁,我看着他们用一体机上课,用新方法教娃,心里敞亮得很。以前一体机坏了,县城技术员来一趟要半天,我去郴州培训时特意学了维修,现在机器有小毛病,我拧拧螺丝、调调线路,就能让它重新亮起来。
教语文这些年,我总想着让娃们爱上读书。以前条件差,娃们没多少课外书,有个孩子叫小宇,他特别喜欢看连环画,天天抱着不放,可语文成绩总在中下。我问他为啥不认里面的字,他说“看图就行”。我把我的新华字典放他桌上:“不认识的字,咱一起查,查会了,你就能把故事讲给我听了。”
每天课后,小宇都会来办公室查字典,我陪着他读,让他说说对故事的想法。慢慢地,他认的字越来越多,还开始写短句子,后来竟能写几百字的读后感,语文成绩也从及格线爬到了80多分。这娃让我明白,只要引导得法,看似“不务正业”的闲书,也能变成学习的转机。
现在上语文课,我还保持着“课前五分钟朗读”的习惯,让娃们轮流上台读课文、背古诗;每月办一次阅读分享会,不仅要他们复述故事,更要说说自己的体会。看着娃们从不敢说话,到能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再到抱着书读得入迷,我知道,比起分数,这份对阅读的热爱,才是他们一辈子的财富。
这些年,不是没有调离的机会。以前教育局领导问我,想不想去县城的学校,我摇了摇头。外地老师来来去去,教一两年就走,娃们刚适应新老师,又要重新熟悉;再说,学校的一体机、投影仪有小毛病,我熟门熟路,能及时修好。老校长也劝我:“咱是本地人,多为家乡娃做点事。”他在这干了一辈子,我这点付出,又算得了什么?
有人问我,守在乡村教了27年书,值吗?每次看到操场上跑跳的娃,看着教室里亮起的灯光,看着娃们拿着奖状跟我分享喜悦,我就觉得值。我没啥大目标,就想再教几年书,让山里的娃多学点知识,尽量拉近和城里孩子的差距。
“孩子们需要,我就坚守。”这是我一直记在心里的话。只要娃们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站在这三尺讲台上,看着他们茁壮成长——要么走出大山,去更广阔的世界实现梦想;要么像我一样,回来建设家乡。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斯涵 通讯员 乔楚涵 整理)
责编:徐凯琦
一审:欧阳伶亚
二审:朱晓华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