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5 18:29:34
文案、出镜:张英
后期:廖思渝(实习)
这几天,“人去世了,微信朋友圈会消失吗”在热搜榜上高居不下,随后微信官方回应称,“超一年未登录账号或被回收”。看了之后,真的很感慨,这应该是数字时代人类关于记忆、存在与告别的全新困境吧。
几年前,有一部特别火的电影,叫《寻梦环游记》,里面有句台词很有名:“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所以当知道亲人去世超过一年,微信账号未登录或被回收,不少人破大防。因为对他们而言,时不时翻看去世亲人的朋友圈,是追思、怀念,更是与悲伤、遗忘的对抗。
有网友就贴出了自己爷爷的账号,说爷爷去世后长期没再登录,现在账号已显示不可用。更多的人则是愤愤不平,认为“回收账号”这个做法太冰冷,没人情味儿。
从技术理性的角度,微信的规则其实无可指摘。服务器资源有限,一旦堆积过多的“僵尸账号”,不仅占用数字空间,也存在安全风险,平台予以清理,如同定期清扫无人居住的老屋,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运转的必要管理。
但是,从感性角度来说,这恰恰成了人们眼中斩向温情和记忆的一把刀,手起刀落,片片珍贵回忆荡然无存。今天恰好是中元节,中国人讲究“祭如在”,如果说去世亲人的朋友圈始终都在,会不会多少能够填补人们心中的那块缺失?一本相册可以存放半个世纪,而一个承载着无限情感的微信账号,只要365天无人问津便会烟消云散。这多少让人意难平。
其实不少人并不知道去世亲人的登录密码,所以就算微信官方给出“提前备份”这个解决方案,也无济于事。而且,将保存责任完全归于个体也是不公平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技术和感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比如,能否探索“数字遗产托管”模式,允许用户指定继承人?能否设置“纪念账号”,让逝者的数字痕迹得以永久保存,供亲人缅怀?数字科技的目标,不应是高效清理数据,而应是温柔而永久地安放人类的情感。
在《寻梦环游记》中,亡灵每年可以踏上铺满万寿菊花瓣的桥,回家与家人团聚一次。这座“万寿菊桥”,其实就是由亲人的思念、亡灵留存于世的痕迹搭建而成,在当下这个数字时代,我们又该如何为情感留下一方永恒之地呢?
责编:唐雨琪
一审:唐雨琪
二审:尹虹
三审:冒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