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调研、高站位、强连接:湖南新闻奖获奖通讯的共性密码

盛芳     2025-09-05 17:09:36

文/盛芳

在湖南新闻奖评选中,通讯因其故事性、情感性历来关注度高。近几年重大主题报道、典型报道、舆论监督报道等专门类奖项的设置,分流了部分原来归入到通讯类的参评作品。2024年度湖南新闻奖共评出5件一等奖通讯,从体裁上看,除通讯外,也有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综观获奖作品,虽题材不一,但都具有共性特点,既心怀大局、以鲜明的问题导向切入现实,又着眼基层故事,形成具有感召力的社会情感共振。

一、深调研,讲好新时代的湖南故事

广泛调研、践行“四力”是获奖作品的基石。主流媒体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精准把脉湖南,力求讲好经济发展故事、乡村振兴故事、社会民生故事、生态文明故事。

益阳市谢林港镇清溪村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文学为依托,寻找乡村振兴新路径,通讯一等奖作品《春到清溪——“乡村振兴的文学样本”益阳周立波故乡见闻》采写团队深入该村开展蹲点式调研,先后采访10多位村民、干部,到周立波故居寻觅他的“足迹”,逛遍21座清溪书屋。报道书写出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不仅有助于增强人们在新时代的“四个自信”,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2020年9月,湖南省获批全国首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2023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将低空经济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全国两会首次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明确为新增长引擎,《湖南何以“低空高飞”》把脉湖南低空经济发展态势,细数先天优势与后天不足,报道全面深刻,对推动湖南低空经济发展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照护失能老人,如何不“失能”》为深度呈现湖南失能老人照护难题,记者历时两个月,采用沉浸式观察加多主体访谈模式,获取了覆盖城乡、不同经济水平家庭的立体样本,走访了协和颐养院、泰康之家·湘园等数十家养老机构。

2024年7月5日,华容县团洲垸堤防决口,很多网友不了解“垸”是什么,网上对为何会决堤、为何要堵口等的疑惑和质疑声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抢险救灾工作。《一个“垸”,浓缩了人与自然的“相爱相杀”》适时推出,这是一篇厚积薄发之作,正是对洞庭湖区“垸”的历史保持长期跟踪关注,红网记者在采访多位水利专家和湖区老人后才得以迅速成稿,在决口合龙的次日发表。文章背景资料丰富,从三个不同维度详细解读“垸”。“地理上的垸”还原洞庭湖区垸的由来,并指出因其特殊地貌,造成垸内居民一直处在与洪水拉扯、搏斗的过程中;“历史上的垸”溯源上千年历史中,洞庭湖区不断上演的“人进水退”、围湖造垸;“经济上的垸”讲述洞庭湖区的垸对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的贡献。

二、高站位,建设性叙事让新闻更有用

有学者曾将建设性叙事逻辑归纳为四种面向:人民面向、问题—方案面向、正能量面向及未来面向。基于主流媒体的高站位与大局观,获奖作品正能量充沛、以问题导向切入新时代现实议题,着眼于探讨解决方案,积极回应时代之问,报道具有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简言之,建设性理念主导下的新闻不但好看,更有用。

《照护失能老人,如何不“失能”》一文体现出鲜明的建设性叙事理念,关心社会问题,更关心问题的解决方案。报道直击养老民生痛点,聚焦老龄化社会下失能失智群体的照护困境,兼具政策解读深度与人文关怀温度,为老龄化议题报道提供兼具传播力与行动力的观察范本‌。采访深入扎实,以个案现象开篇,围绕“谁来照护”“钱从哪来”深入调查并进行深刻分析。作品结合全省超300万失能失智老人数据、48%护理人才缺口等宏观背景,指出长护险覆盖不足、专业机构护工短缺与高龄化、职称体系缺失等行业现实,追问制度性解决方案,呼吁家庭、政府、市场协同构建照护网络,为老龄化社会“刚需”探求破局路径。

报道中,记者在直面问题的同时,聚焦湖南各地已有的探索和尝试。比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养老行业,全面建立基本养老服务补贴、高龄津贴和百岁老人长寿保健补贴等制度、建设市县失能照护中心等。与此同时,文中针对养老行业、教育领域“护理人员职业发展路径”“提升失能老人照护能力”“学生就业何去何从”“如何让湖南留住更多护理人才”等现实议题的设置具有前瞻性,引发了更多理性健康的讨论,报道体现出高度的公共价值。

《湖南何以“低空高飞”》在分析优势和不足的同时,重在关切怎样补齐产业短板做强低空经济,提供可行的方案;《国家“单项冠军”企业频出的“株洲现象”》深入剖析现象背后的成功经验,不仅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展现了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中的精彩,还从政策环境、产业生态、人才支撑等多个维度,揭示了地方政府在培育冠军企业中的关键作用,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三、强连接,引发情感共鸣促进共识

在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这一重要命题基础上,袁光锋提出“感受的共同体”这一概念,强调情感在流通的过程中如何把个体连接成“集体”。对话、互动、沟通是互联网传播精神要义,关系与情感联结已成为数字媒介时代内容生产的通关密码。

《一个“垸”,浓缩了人与自然的“相爱相杀”》让很多不了解“垸”的人了解了垸、读懂了垸,垸不仅组成了长江中游独有的聚落景观,还撑起了中国的粮仓,多角度的报道激发了湖区人民强烈的自豪感。这一释疑解惑式的科普报道成功将话题从部分网友对溃垸的质疑、指责,引向了对垸区人民不屈精神的关怀和对垸区生活的理解以及对灾后重建的关注,为抢险救灾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正是强化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性思维,着眼于关系的建立,该文获得网友大量点赞、评论与自动转发。

通过讲故事的实践,新闻与受众可以建立亲密的情感连接,唤起受众对文本内容深层次的情感卷入。《照护失能老人,如何不“失能”》一文开头,72岁的匡玉照护百岁母亲的个体故事让人动容:

12月2日清晨,寒意袭人,72岁的匡玉老人提着刚蒸好的饺子,匆忙出门搭乘地铁,赶往母亲王芳居住的养老院。

王芳是位百岁老人,早些年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失能又失智。因无力照护,2022年,匡玉把母亲送进长沙协和颐养院。两年来,她每天风雨无阻送餐,从未中断。

“母亲还活着,家就在。哪天,她倒下了,家就没了。但‘小老人’照护‘老老人’,真的力不从心。” 匡玉的话,道出了失能家庭的无奈。

报道立足多个失能老人家庭困境,案例鲜活‌,真实刻画失能照护对个体生活的严重影响,平实的文风和情感上的克制让“一人失能、全家失衡”之痛跃然纸上。

非虚构写作实践的引入赋予了新闻写作新的生命力。乡村振兴主题通讯《春到清溪》一文以清新质朴的散文式笔调,一气呵成,沉浸式采访与写作者主体性的在场使得文本兼具抒情与思辨色彩。全文以周立波69年前在故土埋下“文学的种子”为引,围绕“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展现村民故事与乡村发展故事,生动讲述了文学不仅富了村民脑袋,还鼓了口袋。宏大主题与微观叙事的结合,为主流媒体创新传播方式、提升感染力提供了生动范例。

不论媒介形态如何发生改变,在信息过剩的数字时代,一个好标题依然是制胜法宝。《春到清溪》四字主标题含蓄隽永,寓意深远;《一个“垸”,浓缩了人与自然的“相爱相杀”》,巧借网络流行语,点明了要避免过度利用、过度开发带来的风险,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照护失能老人,如何不“失能”》看似犯语词重复之忌,实则借老人生理的失能意指社会运行机制的失能,语义双关;《湖南何以“低空高飞”》采用疑问式标题有利于调动受众的阅读兴趣,“低空高飞”简明扼要;《国家“单项冠军”企业频出的“株洲现象”》虽是静态式标题,但显著性强,“株洲现象”这一标签准确提炼了事物的鲜明特点。

主流媒体担负舆论引导重任,在融媒时代,唯有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作品才有高度与温度;以用户为中心,强化服务性思维,积极回应热点,才能凝聚共识,壮大主流思想,占领思想舆论阵地。新闻创新需要强化精品意识,这条路永无止境。

(作者系衡阳师范学院教授)

摘自《华声·传播观察》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