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主理 2025-09-05 15:43:17
202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智能建造产业体系。2022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公布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的通知》,将长沙等24个城市列为首批试点,明确要求“用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建筑业,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为城市建筑业发展划定了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赛道。政策东风之下,传统建筑业正经历着从“秦砖汉瓦”到“数字积木”的深刻变革——曾经依赖人力的粗放式生产,正被工厂化预制、智能化管理、绿色化建造的新模式取代。
长沙作为首批试点城市,致力于打造全国智能建造高地,推出了“55111”发展体系、“四梁八柱一底座”体系和“一五八”工程等一系列创新举措,积极构建“平台产业化、产业平台化”的发展新生态,从而催生了一批勇立潮头、锐意革新的本土企业。
作为湖南湘江新区重点培育的建筑力量,湖南麓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麓谷建工”)的转型之路,从一开始就与政策导向深度绑定。这家成立仅8年、脱胎于传统施工企业的本土力量,通过推动数字化管理、布局装配式生产基地、研发核心技术产品,在从“建房子”到“造部件”再到“创模式”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其自主研发的钢筋桁架保温楼承板被纳入省市级智能建造产品推广目录,装配式产业基地年产能达120万平方米,更凭借其在技术创新领域的硬核突破、产业示范层面的标杆效应,以及绿色建造实践中的卓越表现,成功跻身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行列,成为湖南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的核心力量。
在这场关乎企业命运的转型中,湖南麓谷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麓谷建工董事长曾波的角色尤为关键。这位拥有三十余年行业经验的管理者,以“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推动战略转向,用“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重塑管理体系,将个人对建筑行业的深刻洞察转化为企业的发展动能,带领麓谷建工在三湘大地书写着智能建造的崭新篇章。
以转型破困局,用战略领航智造跨越
2025年盛夏,麓谷建工项目施工现场热浪蒸腾。董事长曾波戴着安全帽,弯腰将冰镇饮品递到工人手中,安全帽下渗出的汗珠顺着鬓角滑落,既饱含对一线建设者的真切关切,也映照着他推动传统建筑企业向智能建造转型的坚毅初心。这位从项目一线走出、兼具学者儒雅与企业家果敢锐气的管理者,正以“破局者”的姿态,带领企业冲破行业转型升级的迷雾,在新赛道上加速突围。
1973年出生的曾波,人生轨迹与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筑业的崛起历程同频共振。1997年,他从中南大学建筑工程专业毕业,首份工作便扎根湖南路桥建设集团的项目现场。从洞庭湖大桥的深桩基础施工,到城市道路的路基管控,曾波在一线深耕十余载,亲历了传统建筑业从“秦砖汉瓦”到“混凝土森林”的迭代。从项目副经理到技术负责人,每一个岗位都让他对行业痛点与潜力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既见证了城市化浪潮中建筑业“量”的飞速扩张,也早早察觉到粗放式发展背后“质”的短板——这份源于实践的洞察,成为他后来坚定推动企业转型的“底层密码”。
2021年,中国建筑业迎来“阵痛期”:依赖人力、拼资源的“量增”模式难以为继,行业被迫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招投标规则、质量标准、环保要求全面重塑。恰在此时,麓谷建工也站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2022年,公司搬迁新办公大楼,同步成立董事会、搭建“三会一层”治理结构,现代化企业治理体系逐步成型,累计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也是在这一年,曾波调任麓谷建工董事长,成为这家国有施工企业转型的“关键掌舵人”。可以说,他的上任既是企业从大到强的必然选择,更恰逢建筑业“质的变革”的窗口期,个人履历与行业转型形成了奇妙的“共振”。
上任之初,曾波便敏锐洞察到:建筑业的变革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他深知,传统建筑企业的转型绝不能停留在“换标语、添设备”的表面功夫,必须穿透行业本质、重构发展逻辑。在改革宣贯会上,他直言:“传统模式已难以适应市场竞争,必须穿透到一线看本质——未来的工地不会再有那么多靠体力吃饭的工人,只有会操作智能设备、读懂数据报表的工程师。”这份清醒的危机意识,很快转化为具体的战略行动:曾波牵头制定麓谷建工智能建造发展规划,将“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确立为转型核心方向,从技术研发、生产模式到项目管理,推动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基因重组”。
在战略落地中,曾波既抓“实践场景”,也强“技术根基”。一方面,在项目全流程渗透“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智慧+”与“匠心”打造标准化的智慧建造施工现场,推动新工艺、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项目管理标准化、环保化、技术化、智能化。另一方面,他深知“技术创新是转型的生命线”。为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加快产品创新的步伐,他推动麓谷建工与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共建实验室,充分发挥装配式构件生产示范基地“产学研用”的纽带作用,聚焦工艺工法总结与提炼,积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重大科研项目申报等工作,有效突破制约业务发展的技术难题。
如今,这份战略布局已结出硕果:麓谷建工累计取得省、部级工法22部,拥有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30项,主参编地方标准5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形成了从设计、生产、施工到运维的全产业链服务能力,为“智造”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与产品支撑。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更是时代的答卷。”曾波常常用这句话勉励团队。从20世纪50年代承载基建起步的“秦砖汉瓦”,到90年代见证城市化扩张的“混凝土森林”,再到如今以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为核心的“智能建造”,每个时代的建筑都烙印着特定的技术基因与发展诉求。曾波带领麓谷建工在行业转型的“窗口期”抢占先机,走出一条从“建造”向“智造”的跨越之路。
以创新为引擎,用产品夯实智造根基
建筑会老去,但创新永远年轻。在国家大力发展智能建造,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和绿色低碳的背景下,装配式建筑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麓谷建工积极响应国家“双智”战略,聚焦绿色建造与智能建造深度融合,投资2亿元建设集自动化生产线、信息化管理平台及标准化设计体系于一体的现代化装配式产业基地,并于2021年5月正式投产。这一基地的落地,为麓谷建工的技术产品创新提供了位于湖南湘江新区的坚实硬件支撑和实践平台。
沿着长沙绕城高速一路向西,麓谷建工装配式构件生产基地的蓝色厂房屋顶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座总用地125亩的“建筑工厂”,犹如一座精密运转的机械钟表,将钢筋、混凝土转化为带着二维码“身份证”的预制构件。走进基地1.7万平方米的智能化厂房,自动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保温楼承板的模具组装、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振捣等多道工序,在生产线上一气呵成、高效有序。作为基地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保温楼承板凭借其卓越性能,成功入选“湖南省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技术和产品推广目录库”与“长沙市第一批智能建造装配式建造一体化产品与技术清单”,成为长沙智能建造试点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不仅如此,由麓谷建工主编的《湖南省钢筋桁架保温楼承板应用技术标准》于今年3月份获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填补了自保温装配式楼板领域的技术空白。这种从“跟跑”行业标准到“领跑”技术创新的跨越,印证了曾波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论文,是工地上能省下来的每一分钱、每一寸空间。”
麓谷建工省级装配式构件生产基地
“我们生产的保温楼承板是以轻集料保温隔声混凝土为底板,是集保温、模板与结构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水平预制构件,具有优异的结构稳定性、防火性能和施工便捷性。”麓谷建工旗下子公司湖南麓谷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正凯介绍说,“新产品不仅自重轻,仅为叠合板的五分之一,还减少了生产、施工成本,使用后能增加室内净高6厘米,节约综合成本约50元/㎡。”截至目前,该产品累计应用超25万平方米,实现营业收入3000余万元,获得了良好的市场与经济效应。2025年7月,麓谷建工的《新型保温免拆模板》专利从全国4500多项参赛专利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第五届工程建设行业高推广价值专利大赛二等奖。该专利实现了保温、模板、隔声、支撑和结构五项功能的有效集成,进一步拓展了技术应用的边界。
如今,这个装配式产业基地年产能达到120万平方米,可为市场提供预制装配式构件、保温楼承板、无机复合楼承板、市政定制如路沿石与透水砖等20余种产品,充分满足了不同建筑项目的多样化需求。
与此同时,麓谷建工积极延伸产品研发链,打造高附加值、多元化产品体系。目前,公司正在试点推出“外墙保温板”,该产品具有与现浇混凝土同寿命的特点,可有效解决外墙保温层空鼓、开裂、易掉落等行业痛点,为建筑外墙的安全与耐久性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同步研发的“再生资源砖”则是利用新区再生资源中心产出的再生骨料,与中南大学合作研发的非烧结砖,在抗压、抗剪性能上表现出色,目前已完成中试,在推动建筑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曾波表示:“我们后续将结合市场需求,持续对现有透水砖、植草砖、沟盖板等市政构件产品进行改良与迭代,构建具有‘麓谷建工’特色的可持续产品体系。”
这些创新技术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彰显了麓谷建工在技术创新上的硬核实力,更成为其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从填补技术空白到解决行业痛点,从响应绿色低碳发展到构建全产业链服务能力,麓谷建工以技术产品为基石,不断夯实“智造”根基,为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以匠心筑精品,用项目推进智造实践
俄国著名剧作家果戈理曾说:“当诗歌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在说话。”走在新区,随处可见麓谷建工的作品——世界计算·长沙智谷、中电科集成电路装备验证线、麓谷·城市公园、麓谷·领创广场……这些项目不仅是城市地标,更是中国建筑业从“建造”走向“智造”的生动实践。
在长沙岳麓大道上,麓谷建工用10.5公里的提质改造工程,让这条连接长沙“西大门”的道路发出了时代的声音。项目团队以“5+2、白+黑”的工作模式,历时50天提前完工,不仅刷新了城市道路改造的“麓谷速度”,更通过融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采用环保透水材料,让这条交通“动脉”兼具功能性与生态性,扮靓了长沙的城市形象。这仅仅是麓谷建工众多项目中的一个缩影。从保障房建设到产业项目,从商业住宅到市政工程,麓谷建工累计完成产值上百亿元,承建的项目遍布全国十余个城市,每一个项目都承载着对品质的坚守与对创新的追求。
在世界计算·长沙智谷项目中,麓谷建工将“智能建造,智慧生活”融入生产全过程,采用了20余项新工艺与新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降本增效。其中自主研发的钢筋桁架保温楼承板实现了保温与结构一体化,大幅降低建筑能耗;BIM技术的全流程应用则让设计、施工、运维各环节高效协同。这个集“产城融合、智慧低碳、生态友好、青年向往、宜居宜业”为一体的计算之城、科创之都,建成后将成为湖南“三高四新”数字科创高地。而麓谷建工的建造实践,为数字产业园区的智能建造提供了可供复制的技术范式。
世界计算·长沙智谷
在中电科集成电路成套装备国产化集成及验证平台建设中,项目团队面临着电子厂房对精度、洁净度的严苛要求。他们在厂房生产车间创新性采用高科技电子厂房华夫楼板SMC模板施工工法,通过精密计算与模块化拼装,精准控制楼板平整度误差,充分满足了生产车间微振动精密洁净的要求。该项目是国内第一条集成电路装备验证工艺线,荣获湖南省建筑工程最高奖“芙蓉奖”,更填补了省内高精度电子厂房施工技术的空白,为我国集成电路装备国产化配套提供了坚实的建造支撑。
麓谷·领创广场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创新采用“样板引路+过程控制+细节验收”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施工精度毫米级控制;依托“互联网+智慧工地”和“数智建设”双平台,结合BIM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项目建设过程管理进行了精确地监控,有效实现了节能减耗与降本增效,材料节约率达10%以上;综合采用了“建筑业10项新技术”中的9个大项、共计30余个小项,以及“封闭降水及水收集综合利用”等10余项绿色施工新技术,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双达标。该项目获评“湖南省精品工程”“长沙市结构优良工程”“湖南湘江新区大气污染防治A级工地”“2023年度湘江新区绿色工地”等称号,并获得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第五届BIM大赛三等奖、长沙市“橘洲杯”首届BIM+智能建造大赛二等奖等奖项。
麓谷·领创广场
作为麓谷建工“流程规范化、管理信息化、成本精细化、质安标准化”四化示范工地的重要试点项目之一,岳麓金岭项目深度融合BIM、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及AI智能调度等前沿技术,构建了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创下29天完成地下室土方及桩基施工、16天实现“正负零”、28天达成预售条件的“麓谷速度”。主体施工中,项目通过BIM技术构建三维模型,对空间布局、施工流程进行可视化模拟,有效解决了施工场地狭小、交通疏导量大的难点,节约了时间和成本。同时,项目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采集施工数据,实现了对施工现场“人、机、料、法、环”的实时监控,管理人员可以依据大数据分析,优化资源配置,精准解决现场施工中的难点与堵点,形成闭环管控。一系列数字化手段让项目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整体作业工效提升超30%,荣获2025年湖南省工程项目管理数字化竞赛(数据集成应用)一等奖,成为智能建造技术落地的典范。
这些散布在城市肌理中的建筑作品,既是麓谷建工技术实力的最佳注脚,也是其践行“智能建造”理念的鲜活例证。从速度与品质的双重突破,到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融合,麓谷建工秉承“慧具匠心,精益求精;服务至上,追求卓越”的质量方针,以一个个标杆项目,不仅塑造了城市的新面貌,更在建筑业转型的浪潮中,勾勒出从建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的清晰路径。
以文化为内核,用精神引领智造征程
“建者至臻,极致而圆融,筑者尚德,浩然又磊落;慧心善觉,见微而知著,匠心致远,专注亦赤诚。”这是麓谷建工企业文化的核心表达,也是曾波和他的团队一直秉持的价值理念。在曾波看来,德是企业生存的命脉,匠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二者共同构筑起“建臻筑德、其成久远”的精神底色,成为麓谷建工在建筑业变革浪潮中稳步前行的内在驱动力。
麓谷建工办公楼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人才是流动的基石。智能建造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麓谷建工的文化基因首先体现在对人才的珍视与培育上。麓谷建工坚持“尊重人、培育人与发展人”的人才理念,在公司内部搭建起多元化的员工成长平台: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室”与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合作,为技术人员提供前沿科研资源;依托项目实践开展“师带徒”培养计划,让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与年轻员工结对,加速技能传承;打通管理序列与专业技术序列的双晋升通道,让400余名专职岗位人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目前,公司本科及以上学历者达220余人,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210余人,注册建造师220余人,这支高素质团队正是文化理念落地的最佳载体。
在党建引领下,文化力量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动能。麓谷建工积极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严格贯彻“党建进工地”要求,将支部建在项目上、让党旗飘在工地上。在重点项目现场,党员先锋队与青年突击队的旗帜格外醒目——他们在岳麓大道提质改造中创造“50天完工”的麓谷速度,在雷锋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项目中践行“精益求精”的质量承诺,多个项目部荣获湖南省建筑业协会“党建进工地标杆创建优秀项目部”称号,公司也多次获评“先进企业”,让“麓谷先锋・匠心筑梦”的党建品牌深入人心。
“公生明,廉生威”是企业文化中不可动摇的底线。麓谷建工高度重视清廉国企建设,依托集团廉政监管系统打造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制度+科技+大数据”模式实现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关键环节和施工现场的全过程监督:从项目招投标的电子留痕,到材料采购的智能比价,再到施工现场的AI视频监控,每一个环节都置于阳光之下。这种“科技助廉”的实践,不仅保障了企业的健康发展,更让“诚信为本”的价值观融入每一项工程。
文化的温度还体现在社会责任的践行中。麓谷建工以“围绕新区、服务新区、发展新区”为初心,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累计捐款捐物上百万元用于赈济灾害、帮扶困难群体;组织员工参与校园改造、老旧小区提质等民生工程,为40余所学校改善教学环境,让“乡村校园建设先锋”的锦旗挂满荣誉墙;在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中,麓谷建工人的身影活跃在社区服务、环保宣传等一线,用行动诠释“服务至上”的承诺,先后获评“长沙市文明单位”“长沙市青年文明号”等称号。
从技术创新到项目履约,从人才培养到社会责任,麓谷建工的企业文化始终如一条隐形的脉络,将“至诚、尽责、创造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发展的每一个维度。这种以“德”立根、以“匠”铸魂的文化力量,不仅让企业在短短八年跻身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行列,更为其向“一流EPC工程总承包服务商”的目标迈进提供了不竭动力。
从2017年成立时的蹒跚起步,到如今以智能建造标杆姿态屹立于三湘大地,从单一承包到全产业链运营,麓谷建工的八年历程,恰是中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微观缩影。在董事长曾波的带领下,这家崛起于湘江之畔的建筑劲旅,以政策为帆、以创新为楫、以文化为舵,在智能建造的蓝海中破浪前行:用120万平方米年产能的装配式基地夯实产业根基,用30项专利与20多部工法破解行业痛点,用遍布全国的精品工程诠释“智造”实力,更用“建臻筑德”的文化理念书写着国企担当。
当“双碳”目标与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浪潮持续激荡,麓谷建工的实践证明:唯有将技术创新嵌入产业变革的脉络,将企业发展融入城市进步的进程,将文化基因注入品牌成长的内核,才能在时代变局中把握先机。从保温楼承板的“会呼吸”到外墙保温板的“同寿命”,从智慧工地的数字化管控到党建引领的红色引擎,麓谷建工以“麓谷样本”展现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能路径。
未来已来,在建设“智造强国”的征程上,麓谷建工正以“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的信念,继续深耕绿色智能建造领域。这片由匠心、创新与责任共同构筑的“麓谷天地”,必将在更多城市的天际线上,镌刻下属于中国建筑业的“智造”印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坚实的“麓谷力量”。
(作者:刘主理 系湖南湘江新区新材料产业链总师联谊会会长)
责编:伍芳芳
一审:伍芳芳
二审:姚瑶
三审:黄维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