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旅发·深度报道之五丨从“养在深闺”到“文旅新名片”,揭秘慈利非遗如何“破圈”

上官智慧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5 15:40:19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上官智慧

95日,慈利县洞溪乡非遗工坊内,老师傅正手把手教徒弟制作洞溪剁辣椒,鲜红的辣椒碎香气四溢,引得游客纷纷拍照记录。

这是慈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活化的缩影。曾经养在深闺的板板龙灯、二端午”龙舟、洞溪剁辣椒等非遗,正一步步走出传统场景,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文旅亮点,更让街头集市充满烟火气。

老手艺“不老气”,年轻人爱追

以前扎龙灯,光选竹篾就得挑半天,太细了不结实,太粗了弯不动。”9月4日,在慈利县龙潭河镇板板龙传习所内,板板龙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承锋手指摩挲着新扎的龙头骨架,语气里满是感慨。

现在做龙灯不一样了。李承锋00徒弟有一部分来自慈利职中在他手把手的传授下,他们基本制作一个完整的板板龙灯,若点上灯火,晚上舞起来,仿佛龙身裹着星光,特别震撼。

在今年的板板龙灯艺术季活动上,现场设立了迷你龙灯DIY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拿着彩纸剪龙鳞,有模有样地学习龙灯制作技术。来自零阳镇的黄霖松笑着说:孩子以前觉得非遗老气‘’没想到现在竟然主动要学。

同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洞溪七姊妹剁辣椒,如今“改头换面”了

在慈利农产品展销中心,剁辣椒摆成了专区。“过去只有传统玻璃瓶装,现在推出小罐便携装,并开发了一些新口味。” 销售店员拿起一罐剁辣椒向记者展示他说,现在的年轻人爱买,拌面条、夹馒头都很好吃。

在展销中心,来自广东韶关的游客夏黎一次买了五罐,“给同事们带的,他们都喜欢这种辣辣的”销售店员介绍,洞溪辣椒的销售量一直稳居销售榜“前三甲”,仅今年暑假,订单量同比增长200%,线上销售也十分火爆。

非遗进景区,体验值拉满

“加油!再快一点!” 每年“二端午”,澧水河边的岩泊渡龙舟赛总能引来满场欢呼。数十支龙舟队在水面疾驰,鼓手把鼓槌抡得飞起,桡手们喊着号子,一场“速度与激情”上演。

岸边的热闹,丝毫不亚于水面的“鏖战”。在今年举办的“二端午”龙舟赛上,啦啦队员或穿戏服,或拿锅碗瓢盆,或唱《刘海砍樵》,热闹的氛围吸引观赛游客纷纷用手机记录精彩瞬间。

灵溪谷的非遗体验基地,是游客常去的“打卡点”。扎染体验区里,来自贵州的游客李小林正把白布扎成小疙瘩,“师傅说扎得越紧,染出来的花纹就越好看。”她举着刚染好的蓝白围巾,给记者展示道:“这是独一无二的,比买的纪念品更有意义。”

快看,手机里的山鬼跳起舞来啦!94日晚,九歌山鬼表演现场,游客们正举着手机追逐《九歌》中走出的数字山鬼。这个会舞板板龙灯、耍武术的AR导游,一上线就成了最火打卡点——扫描二维码,就能召唤这位两千岁网红”,还能带你玩转各种非遗。

目前,慈利县已创新“非遗+”市场化模式,依托景区开设非遗展销专区,推出“非遗+旅游”体验套餐;打造常态化非遗主题节会活动,形成定期文旅消费热点。

如今,慈利县已成功申报1个国家级、11个省级非遗项目。通过“非遗+”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近三年来,直接带动旅游人数近1800万人次,旅游收入约240亿元。

非遗变现,老百姓的日子更韵味

9月3日傍晚,慈利人民广场旁的集市,消费者摩肩擦踵。

“龙灯糖画,5 块钱一个!” 糖画师傅赵师傅的摊子前,围着一群孩子。只见他握着糖勺,手腕一转,一条迷你龙灯就成型了,刚做好就被一个小男孩抢着拿在手里。

“一天赚百八十块。” 赵师傅边做糖画边说,眼睛笑成了一条缝。

集市另一头,卖非遗文创的李娜也忙得不可开交。她的摊位上,龙灯造型的钥匙扣、印着龙舟图案的笔记本摆得满满当当。“最受欢迎的是‘国泰民安’龙灯书签,最多一天卖了800多个。”

42岁的卓大姐,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在灵溪谷非遗基地做保洁,还学了扎染手艺,她还说,每月能赚3000多元,能在家门口照顾老人孩子。

“既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造福百姓。”慈利县委副书记、县长朱爱民介绍,该县集结专业力量开发了特色非遗文创系列产品,并建立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通过非遗的变现,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韵味。

如今,漫步慈利,或街区集市,或景区景点,非遗带着烟火气,让越来越多的人靠着非遗找到工作,靠着非遗鼓了钱袋子,非遗也成为该县最亮眼的文旅新“名片”。

责编:高甜甜

一审:高甜甜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